•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黃連忠:百年來人間佛教宗風之評議返回

2014-03-08 13:23:10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4283

  台灣高苑科技大學 黃連忠

  一、前 言

  1913年2月,太虚法師(1890~1947)參加八指頭陀(寄禪法師)追悼會時,曾經提出「教理、教制、教產」等三項的改革主張,正式引發了近百年來人間佛教改革運動的先鋒。近百年來,「人間佛教」思潮從初期的萌芽孕育到後來的實踐發展,真正主導了中國佛教海峽兩岸的發展方向與現代化樣貌。筆者以為在中國佛教史上,人間佛教思潮是適應時代遞變的革新運動,但是過度的傾向世俗或受到世俗習染的影響,難免造成「庸俗化」的部份現象。百年來,人間佛教如何挺立佛教存在於世間的殊勝價值與時代意義,筆者以為探討人間佛教的「宗風」以做為未來百年佛教發展的宏觀視野,正是本文著眼的關鍵與關懷重點。

  筆者所謂的「宗風」,即是以禪宗的「宗門風格」為主要特徵,因為禪宗是唐末五代以後至今中國佛教的主流系統,也代表了近代人間佛教思潮下衝擊影響最大的層面。從明清以來到民國初年,佛教衰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佛教具有識見與修證的法師們,紛紛提出以不同的形式改革與修行實踐要領,企圖挽救佛教存續的慧命,諸如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弘一法師、諦閒法師與太虛大師等,都展現一代高僧的風範與行誼。

  筆者以為百年來的人間佛教宗風之大勢,略可以分為「現代世俗形式化」、「慈善教育社會化」與「道風堅持傳統化」等三大風格,其中或有互為涉入,亦有偏重傾斜的現象,筆者本文試從現象形式與精神內涵與佛教本質三方面,主要探討虛雲老和尚對百年來人間佛教宗風實質的影響與意義。

  二、百年來人間佛教宗風發展之大勢及其優劣評議

  人間佛教思想在清末民初,受到廟產興學與革命維新思潮的影響,太虚法師提出了「教理、教制、教產」的改革主張,揭開百年來人間佛教思潮運動的序幕。然而,百年來人間佛教運動在前半期,主要還是受到時局的動盪與戰亂流離的影響,並無太大的實際開展。百年來人間佛教發展到後半期,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海峽兩岸的佛教隨著兩地經濟的發達,佛教得到復興壯大與廣泛發展的契機,更隨著恢宏金碧的寺院如雨後春筍的恢復或新建,佛教刊物的印行與網路的傳播,法會節慶的政商名流與緇素信眾的參與,都讓兩岸的人間佛教,展現了繁榮興盛的現象。

  然而,在近現代繁榮興盛的現象背後,卻是隱藏了許多令人深為憂心的情況,例如極少數的佛教寺院不是以弘法利生為出發點與設置目的,反而是以商業經營模式謀取大量世俗利益,將佛教信仰及其寺院環境,視為攫奪金錢財富的管道,不僅背離了佛教的基本性質與精神,更嚴重傷害了佛教的形象與社會人士及信眾的感情,卻以人間佛教現代化自居。這些向世俗化或庸俗化傾斜的現象,尤其以接近都巿地區或具有政商複雜背景的佛教寺院,容易受到社會習染的影響,出現了管理的價值觀與方法的偏差,如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廟社會功能和社會角色定位淺析──以廣東佛教界的實踐活動為中心〉一文中即有許多評述:「其一、定位不准,旁鶩太多;其二、多頭管理,掣肘叢生;其三、制度規矩,隨意寬嚴;其四、重物輕人,本末倒置;其五、聖凡同居,考核失據。」若是近現代海峽兩岸的佛教受到經濟社會風氣的影響,向商業化管理或是世俗化傾斜,這也是自然可能發生的現象。然而,真實純正的佛教意識與精神應該是如何?如何在適應現代社會中仍保有佛教的特殊價值與解脫輪迴苦難的崇高意義,都是百年來人間佛教最大的智慧考驗與慧命傳承之所繫。

  筆者曾於拙稿〈當代佛教人間化與人間佛教化的雙重轉向論題探析〉中,提出百年來人間佛教發展可以概分為三期:第一期,時間是從1913年至1949年;第二期,為1949年至1978年;第三期,為1979年至今。第一期是人間佛教理論形成期,第二期為人間佛教理論台灣地區實踐期,第三期為兩岸人間佛教共榮期。在這三期之中,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與兩岸情勢的漸進融和,以及兩岸的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展現了兩岸人間佛教共榮發展的時期。在這三期之中,若以禪宗的「宗風」的表現特色而論,禪宗古德的教化指點學人的手眼與施設,在太虛法師提出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之後,佛教雖然在適應世俗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改變了傳統保守的面貌。但是,以禪宗修行解脫證悟為生命導向與教學風格的「宗風」,卻出現了嚴重的「現代世俗形式化」的偏向,筆者以為這種偏向,共有三項觀察重點及其特色:

  其一,從歷史的發展現象來看,佛教為弘化傳教與開展,必定會有相應於世俗的舉措,這一點在敦煌變文中,即可明白「俗講」與「變文」就是適應於社會的一種宣教方式。除此之外,人間佛教的世俗化,筆者以為並不適合套用宗教哲學中的「神聖化與世俗化」的討論範疇。因為「神聖化與世俗化」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考,並且預設了有所謂「神聖」的位格,也預設了「世俗」的位格,從此神聖是為崇高的意義,世俗卻是相對低淺的位階,這一點並不符合佛教眾生平等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意義。因此,筆者以為世俗化本身並無任何過錯,真正的問題,並非在傾向世俗或受其影響而轉化的過程,而是世俗化變成「外在形式化」,脫離了佛教存在於世的真實精神。佛教世俗形式化主要展現的模式,就是佛教寺院的「法務興隆」。簡而言之,佛教寺院的法會活動過於頻密,而且以水陸法會與拜懺法會等宗教信仰性的經懺活動為主。表面上是服務佛教信眾或社會大眾,但是實則多半以豐厚的經濟收入為主。原則上,寺院的經濟除了維繫常住僧眾與道場基本開支為主,或是為支持興辦佛學院教育或慈善救助等用途為合情合理的使用。但是,不斷擴大的佛教寺院建築與累積龐大的財富金額,若非妥善運用與善款善支,反而成為腐蝕道心與摧殘佛教解脫訴求的最大障礙。

  其二,從現代的商業管理模式來看,本來人間佛教「與時俱進」的參考現代化工商經營管理模式,也是一件良善的措施,或者能增益現代寺院的管理功能,以及發揮寺院弘化更大更廣的方便性。特別是今日數位化的時代中,以數位化的網路資訊管理,或是透過各種網路及手機的宣傳模式,能夠增加佛教的能見度及影響力。但是從佛教禪宗的真正傳統而言,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直到千百年後的太虛大師,遇到明清以來佛教的衰微,提出的「教理、教制、教產」等三項的改革主張,特別是針對教制與教產這兩方面,顯然是為了適應時代並改革千百年來產生的流弊。時至今日,國家社會的法律對寺院或宗教場所的管理,往往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絕大多數要靠宗教內部的自我調控與約制,才能達成運作的平衡。然而,古代禪宗的叢林清規,轉變成近代人間佛教的寺院管理,在台灣的佛光山從1988年開始,曾主辦多屆的「台灣寺院管理講習會」,對於以奉行人間佛教的佛光山而言,這是從事相關改革的重要會議,也將寺院管理在傳統精神的基礎上,納入現代化的管理精神。同時,在1993年10月21日通過並由中國佛教協會制定之「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亦可看出其標立的宗旨至為明確:「寺院是僧人修學、住持、弘揚佛法的道場,是保存、發揚佛教文化的場所,是僧人從事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活動的基地,是聯繫團結國內外佛教徒的紐帶。寺院須保持清淨莊嚴,樹立純正的道風學風,正常開展法務活動,運用其多方面職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以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的「樹立純正的道風學風」,筆者以為這就是為「宗風」的樹立與目標指引出一條明確的方向。同時,在此辦法中,亦可看出寺院的現代化功能與相應現代社會的寺院管理規章。然而,海峽兩岸在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管理模式中,亦有出現少數以寺院為歛財的管道,透過風景區與地方政府或商業集團或旅遊相關事業,利益結合下向寺院遊說採取某種合作模式,此為「寺院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由於缺乏純正信仰的出家僧人來管理,益顯其商業經營利益優先化的管理模式,不僅破壞了佛教清淨樸素的形象,也帶給社會大眾對佛教信仰錯誤的認知,傷害的造成與負面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其三,從教理的弘揚詮釋與寺院活動來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到台灣的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確實得到極大的開展。同時,從台灣的佛光山重視教育文化,慈濟重視慈善救濟與法鼓山重視學術研究與心靈環保,可以看出台灣地區對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與發展,確實是將人間佛教的教理與精神加以深入詮釋與實踐。因此,開展的三個面向,亦可看出人間佛教參與社會與服務人群的高尚理念。然而,更多數的寺院仍以傳統的法會活動,如水陸法會或拜大悲懺等宗教信仰式的活動為寺院推行的重點,除了參與的社會層面過於狹隘,亦有藉著宗教活動之名義以獲取供養利益之嫌疑。但是,若從更為寬廣的層面而言,佛教寺院的經懺活動,也是明清以來社會大眾對寺院功能的一項認知,如何將經懺活動轉換或提昇為更為高雅而具備社會教育意義,同時能讓社會大眾明白佛教存在世間最大的意義,在於提供一套生命澈底解脫的藍圖,也能為百年來人間佛教的推行運動,得到更大的成功與更具意義的轉化。

  筆者以為近百年來的人間佛教宗風之大勢,尚有一項重要的特色,即是佛教「慈善教育社會化」的呈現,如林瑋婷在〈關於臺灣人間佛教現象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討論──以三大人間佛教教團(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為中心〉一文中指出:「1980年代以降,臺灣佛教蓬勃發展,其中相當重要的發展勢力是高舉人間佛教之名的三大教團:慈濟、佛光山、法鼓山。三大人間佛教教團很重視重新詮釋、推廣佛法,使佛法更能被當代人們所接受。」尤其是慈濟證嚴法師繼承並實踐台灣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將人間佛教落實在慈善救濟的層面,組建慈濟功德會,成立各地慈濟醫院,並且散佈在全球的慈善救濟的行動。筆者以為這是以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精神為基礎,也是真實的回應了太虛法師當年提出的「人成即佛成」的思想理念,直接救濟於苦難的人間。此外,慈濟功德會是以「非營利性組織」的型態運作,這與寺院接受十方供養而展現普施大眾的情況有所類似。其實中國佛教參與社會救濟的活動,源自於漢唐以來佛教悲憫眾生的傳統,尤其是佛教融入了醫學治療的方式,也是呈現佛教慈悲濟世的實際行動,在邵佳德、王月清在〈從借醫弘道到悲田養病──試論漢唐之際中國佛教醫學的發展及其貢獻〉一文中,指出:「佛教醫學傳入中國後,通過早期僧人的行醫,為佛法初傳作出了貢獻。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中土其他醫療資源的挑戰,佛教醫學通過調整治療方法及無條件救濟底層民眾,改變了初傳時的不利狀況,到唐代時更是融入了國家的救濟體制。佛教醫學在漢唐之際發展極大,為佛教的發展爭取到了信眾和統治者的支持,同時也影響了中土醫學的發展方向。」由於唐代的悲田養病坊主要是設置於寺院,其精神也是來自於佛教的「悲田」思想,唐代時悲田院的設置,即是悲田養病坊的形成,主要為收容貧苦殘疾與無所依靠而貧困之人。台灣的慈濟志業團體,在某種程度上發揚了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也具體實踐了人間佛教積極入世而化導世間的文化理念,雖然亦有批評對於佛學理論或佛法解脫實踐方面略有不足的評議,但是筆者以為做為人間佛教入世精神的實踐意義,卻有超越時代的特殊價值,深值肯定。相對的,佛光山長年來致力於佛學院的教育開始,取古代傳統精神的「叢林學院」為佛學院的院名,同時又以中國書院精神創辦了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與美國的西來大學,其中又以星雲法師的演說及創作出版的文化事業體系,最為龐大與驚人,成果亦令人讚嘆。有關於佛光山的教育事業,慧寬法師在〈佛光山教育事業之探討──以「信眾教育」為中心〉一文中指出:「(佛光山)不僅培養眾多的僧伽人才,於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並凝聚佛教淨財的力量,創辦許多的社會學校,造福人群。更重要的是面對百萬人以上的皈依信眾及佛教的慕道者,大師以推動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加以種種方便善巧的教育方法與內容,令眾生得到正確的人生觀,提升信仰層次,進而充實生活內涵,淨化社會人心。」因此,佛光山在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方面,成功的表現出寺院的現代化管理,以及在佛學教育文化弘法方面的特長。此外,法鼓山在聖嚴法師長年苦心經營的推動與付出,並在原來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與農禪寺的基礎之下,成立了法鼓大學與法鼓佛教大學,除了大學與佛教學院的教育領域之外,以寺院為中心的禪修活動,成為法鼓山在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中,更具有展現古代禪宗宗風的特質,也形成台灣地區推動人間佛教的過程中,少有而具有典範代表性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另外一項由法鼓山聖嚴法師所推動的「心靈環保」意識中,也是在近百年來人間佛教思想中,比較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的議題,其成功的轉化物質環境的環保意識而成為心靈修持的清淨思想,如林益仁在〈環境實踐「全球」與「在地」辯證:以法鼓山的環保論述為例〉一文中提到「人間佛教是法鼓山環保的論述結盟」主題時,說:「當環保的觀念在九○年代已經廣受台灣社會接受的同時,佛教界也開始參與對環保的詮釋與實踐。大約從1990年開始,聖嚴法師在他的道場農禪寺著手推行他所謂的環保。……他在環保這個名詞上賦予了某些屬於宗教所強調的個人修行層面的意義,這是在之前的環保論述很少見的。……聖嚴法師更引經據典地闡釋了日後他所稱的「心靈環保」的實際內涵。在闡釋中,他巧妙地轉化了原本環保論述背後濃厚的生態科學知識,而代之以宗教性的語彙。」簡單言之,聖嚴法師以傳統的禪修,配合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以及適應現代社會的須求,以建設人間淨土為遠大的目標,以心靈環保為生活禪修中的主要訴求,確有一新耳目的創見與特色,也是百年來人間佛教思想的一項具有時代特徵的議題。

  筆者以為,在人間佛教「道風堅持傳統化」的特色中,真正維繫百年來禪宗宗風的佛教人物第一人,應屬虛雲老和尚。在尹文漢的〈南華一代中興祖五葉流芳萬古揚──虛雲和尚中興禪宗的重大貢獻〉文中指出:「佛源和尚《乙亥懷虛公老人》一詩中有“南華一代中興祖,五葉流芳萬古揚”之句,前句既可指虛雲和尚中興南華寺,更可指虛雲和尚中興曹溪一脈,為禪宗一代祖師;而後句言虛雲和尚一人受授禪門五宗之心印,承上啟下,重開禪門五宗興盛的局面。此詩句可以概括虛雲和尚中興現代禪宗的重大貢獻。」筆者以為,做為中國佛教真正主流的禪宗,才是人間佛教立足的根基,離開禪宗的人間佛教,更容易向世俗化或庸俗化的方向傾斜。因此,從明清以來衰微的佛教,正是要以真正具有傳授禪宗古德風範手眼的虛雲老和尚,做為人間佛教宗風慧命傳承的中流砥柱,才能顯揚佛教禪宗真純質樸的宗風。不僅如此,虛雲老和尚歷經磨難,但是不改其堅毅超凡的弘道心志,一生興復了雲南雞足山祝聖寺、昆明雲棲寺、福建鼓山湧泉寺、廣東韶關南華寺、乳源雲門大覺寺、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等六大名刹。但是更重要的是,虛雲老和尚以其實修實證的證量傳授了禪門五宗之心印,讓中華大地得以明燈永續,更以禪門五家修證與教授的宗風典範,成為百年來人間佛教真正精神的領導者。淨慧法師在2009年10月29日晚的黃梅老祖寺首屆禪七法會開示中有一段〈緬懷虛雲老和尚〉的講稿,說出一段虛雲老和尚在近代百年佛教史上的重要性:「虛雲老和尚是自從民國以來中國佛教界最重要的一位高僧大德,是自民國以來支撐禪宗這塊天地的頂樑柱。儘管老和尚圓寂已經五十周年了,但今天的中國禪宗,依然是老和尚的精神在支撐著這塊天地。沒有老和尚的精神,中國的禪宗將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老和尚這個頂樑柱,今天的中國佛教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也很難想像。……虛雲老和尚的影響、虛雲老和尚的功德在近百年的中國佛教史上,一直都是閃閃發光的一頁。如果沒有虛雲老和尚,這一百年的中國佛教史、中國禪宗史,將會留下無限的遺憾。」誠哉斯言,淨慧法師與深圳弘法寺的本煥老和尚,都是虛雲老和尚的優秀弟子,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都是光輝普照大地的佛門高僧,不僅興復了許多禪宗古剎,更是傳承了真正的禪門宗風。除此之外,淨慧法師在〈緬懷虛雲老和尚〉的講稿中,又提到百年來人間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四位佛門高僧,分別是太虛大師、印光法師、弘一法師與虛雲老和尚,其中又以虛雲老和尚最為重要,他說:「在近現代佛教史上,支撐著今天整個中國佛教的,大體上就是四位高僧,主張改革的就是太虛大師,他使中國佛教朝著現代化的方向在努力,沒有太虛大師這個人,中國佛教也是沒有希望的。保持傳統,是虛雲老和尚。儘管他們兩人一個是改革,一個是傳統,……再就是提倡念佛法門的印光大師,……最後就是講戒律的弘一大師。……中國佛教能保持到現在,也就是這四個人的精神。這四個人的思想分為兩大類,一個是要繼承傳統,一個是要面向未來。太虛法師是面向未來,其他三位都是要繼承傳統的。這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面向未來使佛教具有前瞻性,能夠曉得往哪里走;繼承傳統是使我們往前走有基礎,有起步的地方。如果沒有傳統,我們站在什麼地方往前走呢?」筆者深以為然,人間佛教思想從「教理、教制、教產」的改革出發,但是佛教的根基仍在傳統的宗風之中,弘一法師象徵了佛教的戒律,印光法師象徵了佛教的淨土法門,太虛大師象徵了人間佛教的改革,然而真正傳承佛教精髓與慧命傳承宗風的就是虛雲老和尚。

  三、結 論

  百年來人間佛教宗風的繼承與開展,從外在形式到內涵精神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筆者以為檢討過去與展望將來,對於佛教的弘揚流布與眾生的慧命解脫,乃至於以大乘菩薩道精神為主的人間淨土的實現,都有深遠的影響。筆者以為前瞻未來,如何舉揚佛教宗風,淺見以為有四項具體方向:

  其一,深入全面研究佛教的思想,堅持佛教的戒律、禪定與般若智慧的學習與穩固,以正知正見正行為弘揚佛教的基礎,並將佛教思想融入現代學術研究的範圍,做廣泛的科際整合式的研究,將佛教的智慧真正的發揚光大。

  其二,深入全面檢討佛教在適應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是否偏離了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否傾向於世俗或庸俗化的弊端,是否在徒具形式下過度強調佛教信仰而流於盲信盲從的現象等。相對的,如何舉揚人間佛教大乘菩薩道深入世間救濟眾生的思想,如何彰顯佛教在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所提供的貢獻,如何更能緊密的結合時代的脈動而又保有素樸的精神等。

  其三,深入全面探討並實踐人間佛教大乘菩薩道的思想,除了在慈善救濟、教育文化、心靈環保等議題之外,應該設定人間佛教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及思考佛教未來長遠的走向。同時,如何能夠集聚佛教廣大的資源,更為妥適性與前瞻性的規劃與利用,將是未來佛教發展的關鍵。

  其四,深入全面發展佛教生活修持的體系與實踐方法,特別是以佛教理性與知性的信仰為基礎,在結合與尊重國家社會法律的前提下,如何建構一套適應現代乃至未來的戒律觀、禪定觀與般若實相智慧觀,成為生活禪修的哲學基礎與工夫歷程與實踐方法,確實地將佛教在生命解脫智慧的殊勝特質彰顯出來,筆者以為這將成為人間佛教能否存續及發揚的重要階段與工作,也是人間佛教前瞻未來展現佛教宗風的最重要的時代價值與現代意義。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