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五百年前,一位伟大的圣人降诞于古印度的蓝毗尼花园,他就是九界有情的生命依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讲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经过圣弟子们的结集,即为流传于后世卷佚浩繁的三藏圣教。
纵观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说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但略而言之,无非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个部分,其中以世间法为方便,以出世间法为指归。佛教东传我国两千余年,诸贤诸祖弘宗演教,无不是施设权实二法,巧逗群机。隋唐之际,以天台宗的建立为始,各佛教宗派纷纷出现于世,各以善巧方便接引群萌。诸宗之中,尤以弥陀净土法门摄机最广,流传为久,直至今日,莲风遍拂,遍地花开。虽然净土法门有横超生死,径向无生的胜异方便,及临终十念,佛自来接的简易平实,但如果不了解净土法门的真实义,恐怕就算是行持精进,也不能与法真实相应,乘弥陀之愿船,往西方之净土。因此,全面的了解净土法门真实义,对学修净土至关重要。下面对净土法门与人间佛教之间的关系,依据佛经祖论,一一剖析,点示净土行者行持中极易忽略之处,避免径路反成迂曲,坦途竟为坎坷。
在曹魏本的《佛说无量寿经》中佛陀对弥勒菩萨说:“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从这段经文及接下来佛陀亲自详细的解释中,能够透漏出被传统净土行者对此经忽视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人间佛教。
在这部被尊为“净土大经”的经典中,佛陀不但讲说了弥陀因地大愿及果地的殊胜庄严,同时也提出了我们所生存人类社会种种的不圆满,解决这些不圆满,不仅仅是靠念佛求生净土而已,作为佛弟子,还有责任在往生之前,积极建构和谐美好的人间净土。经中说:“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这是说明,修行净土法门不可独善其心,应该以自身的良善三业,去劝化和转变身边的人,如果每一个修行人都这样做,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尽灯”的法门,善法之灯灯灯续焰,人间的净土也就自然成就了。“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这里所说的“佛”如果单纯理解为佛陀,那可能就过于片面,这里更多的是说明佛法所行之处。佛法需要佛子来弘扬,只要每个佛子都积极传播佛陀的教化,这个世界自然就会成为一个战事不起,崇尚道德,主动行善,互相尊重的人间净土。
在详陈观修方便的《佛说观无量寿经》中,佛在讲说观法之前,首先宣说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的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和奉事师长,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人类众生都是籍父因母缘而得以出现在这个世间,所以才会有机会听闻佛法,作自他两利的事业。一切世间的知识文化及出世间的佛法道理,都是要仰仗师长传授,所以,师长之恩同样重于泰山,理应恭敬奉事。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孝闻说》中也说“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师僧生我法身,三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
不杀害其它众生的生命,不但是众生平等的一种体现,更多的是培养行者自己的慈悲心,此慈悲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若人与人之间都能以平等相待、以慈悲相待,人类社会自然就会和谐美好。
修十善业则是人天乘佛法的纲维,也是人间佛教的基本框架。十善业可分为身业、口业和意业三个层面。身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即不贪、不嗔、不痴。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数不可计数,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人数就将近六千万人。如果人类不互相杀戮,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事情发生。钱财物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每一众生的财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偷人财物,就相当于直接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人类的婚姻制度是组成家庭、传嗣后代、稳定社会的重要方法,守持不邪淫善行,是维护社会稳定,人际和睦的前提。严守口业,惠人以柔和语、真实语、慈善语,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身口七支皆以意业为主导,若能谨慎不犯意业上的过愆,则世间的一切善行自然建立。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讲:“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如果说这段文字是观经净业第一福的注脚也未尝不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源远流长,不但在中国的净土宗影响极深,也东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净土宗立宗的根本注疏。虽然有些人声称“独依善导”,但是在身口意的三业方面却不谨慎遵守善导大师的教导,虽貌似修行净土,却反过来污染世间,这种人恰是善导大师所痛斥的。应该知道,佛法虽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但是在修行的阶段,还是不能脱离于世间法而独立修行出世间法。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换一个角度讲,放弃建设人间净土而独求西方极乐净土是不能成立的。佛法不过一个“净”字而已,若在西方极乐世界,则是随其土净则心净,若是在娑婆世界,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若求净土,先应净心,若能净心,则可渐转五浊而成人间净土,西方净业也自然会成就。
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虽一生一句佛号持念到底,笃行不移,但是面对一般信众的时候,还是殷殷敦劝广行世善,净化人间。他的人间佛教思想散落于文钞之中,虽然当时的时代距离当今时代已经将近百年,但是针对当今社会上各种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人心躁动不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严重、尊权贵而轻道德等普遍现象依然是一味阿伽陀药。印光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可粗略分为注重因果教育、监狱劝化讲说、倡导家庭教育、敦劝普行世善等四个部分。
因果法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也是世间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印光大师不但在文钞中对出世间的修因证果进行详细的陈述,也对世风日下的因果进行深刻剖析,并开出了提倡因果的药方。印光法师认为,宋明理学否认了因果规律,这是当时社会风气恶劣,道德水准低下的主要原因。印光大师在《印光法师文钞·与佛学报馆书》中说到“宋儒若周、程、张、朱等,夙世固有灵根。奈最初所亲近者,皆属直指宗师。于一席话,一公案下,仿佛领会得个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之意义,实未彻悟自心。遂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良由一向在义路上着脚,绝未曾真参力究也。且见宗家法法头头,指归向上。因此纵看经教,亦作宗意解会,谓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实事实理,亦皆以指归向上之意见领会。遂致瞒昧自心,拨无因果。攘人之物,以为家宝。拾佛法之遗余,扶儒教之门墙。又恐后生高推释氏,因巧设方法,作盗铃计。横造谤议,陈其祸害。关闭后生,永不能出。”要想拯救社会,净化人心,首先应提倡因果报应。因为,因果法则是圣人平治天下,如来度化众生的根本,如果舍因果而谈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是无法实现的。实际上,现时代的国人,很多人都是对因果抱有怀疑态度,其原因既有宋明理学的遗毒,也有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促使及被金钱至上的思想蛊惑,由此也导致了一些特别的社会现象,比如:老人晕倒街头没人敢扶、车辆肇事后会逃逸或者倒车将伤者压死、贪污受贿等。造成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总结而言,不外是对因果的不相信。如果能够对因果报应的规律深信不疑,自然会积极行善,从而能够转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缔造人间的净土。
监狱,是人间恶人最集中的地方。虽然这些人因为行诸恶法而身系囹圄,但是本有的善性并没有失去。如何使这一类人发展善的一面,调伏恶的一面,印光大师及其弟子可以说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印光法师文钞•教诲浅说序》中云:“无奈世人见识褊浅,每多悖道而驰。幼既无贤父母之善教,长又无贤师友之提携,从兹越理犯分,致堕监狱,虽属自取,实堪怜悯。于是各狱皆立一教诲师,日与监犯讲说为人所当尽之道,因果无或爽之理。冀彼洗心涤虑,改过迁善,勉为良民,转相劝化,俾若自若他,同归圣贤之域,庶国家天下,永享太平之福矣。邵子慧圆,向膺漕河泾监狱教诲师职,其开导监犯之稿,有数十篇,约十余万言,皆劝其守分安命,敦伦尽分之说。”曾在台湾力弘印光大师道风的李炳南老居士,当年就是山东的一座监狱里的官员,他也致力于监狱内的教化。这种转恶人为菩萨发心,转铁狱成清凉世界的行为是值得当代人借鉴和学习的。
每当世风陵夷之际,人们总会寻找问题发生之根源,以求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但是人们又往往因为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洞察力不足,因此以末为本,错误地判断症结所在,也就会错误地施设方剂。印光大师以穷古通今的才华,贯综儒释的学识,对社会问题给与了正确的解剖,并施设良药。“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的确是这样,人类社会虽然很复杂,但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不过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而已。想要整治社会,首先应从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的素质抓起。这种素质从孩童时期即已逐渐养成,而在婴幼儿时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对道德的尊重和谨守、对人生的态度和思想、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奠定都已经有了模糊的雏形。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给与良好的教育,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日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生命价值观就会逐渐的扭曲,最后成为废材,乃至破坏社会的不良份子。最初教育孩童的莫若母亲,如果母亲贤淑明理,善于教育,自然可以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树立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命价值观。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不同,印光大师在母教中更加注重对女孩子的教育。因为女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人妻,如果人妻贤良,自然会直接影响到丈夫,并且在生育儿女之后,能够以正确方法教导后代。由此可见,几千年来人们都在思考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案竟然是如此简单,这正是印光大师运出世的智慧,发入世的悲心,以高超之见识,开济世之妙药。这一剂妙药实是整治社会、挽救颓风、净化人心、共建人间净土的阿伽陀药。
杀生的行为,是佛教的大忌,也是形成杀劫的起因,所以印光大师极力劝止杀业。在《印光法师文钞·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中,印光法师从四个方面将为什么不能杀生的原因详细说明,可简略总结为:1、由慈悲不忍之发心,守护仁民爱物之元气,故不应杀生;2、因果报应不虚,杀业可招恶报,故不应杀生;3、宿世父母无量,难免六道轮转,故不应杀生;4、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不可屠杀未来诸佛,故不应杀生。若人人能不杀生,增上慈悲心念,世界上可兵戈消除,战火化为莲池,社会上自然和谐安乐,仇怨的戾气化为和畅的惠风,这实是重建人类社会和睦安宁的大前提。
邪淫是损身败德之行,为劝止此不良行为,印光法师在文钞中数数叮嘱信众,防止此行发生,并将戒止邪淫的善书《万善先资》与《欲海回狂》从《安士全书》中挑出,单独印行。这无非是着眼于建立信众道德基础、保护家庭和乐安定、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促进人际尊重互敬。除此之外,印光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文钞中随处可见。佛言祖语,千里同风,无不是指明了修持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之间协调一致的关系,净化自心与净化世界的内在联系。
一般人认为,“人间佛教”肇始于民国时期,也有的净业行者认为,专修专念,可以不用行持世善,这样才能做到“不夹杂”。实际上,人间佛教的思想早已义蕴于佛经,阐扬于诸祖。因为佛陀出现世间,不仅仅是注重众生生命终极的解脱问题,同样关切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吉祥安乐与社会伦理的井然有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两千多年,其间兴衰交替。到了现今的时代,是佛教大力发展契机,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由于佛教团体不能充分发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不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众生,导致了社会民众对佛教的严重误解;又因为佛弟子对人间佛教的开展力度不足,甚至是消极对待,使佛教本身的亲和力严重受损,而其他宗教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活跃,因此导致了信众的严重流失,从而使佛教失去了过多的弘法阵地和宣扬净土法门的平台。基于以上原因,大力阐扬人间佛教,积极地将佛陀出世的悲心本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传播出去,并转相教化,这才是将净土法门中的净业三福落实在实处,才是善解如来真实义,才是继承净土祖师思想的睿智之举。
主要参考书目: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灵峰宗论》
《观经四贴疏》
《六祖坛经》
《印光法师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