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南海佛教圆桌会举行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教育分论坛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顺利举行。中泰双方教育界、佛教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以“观往知来、返本开新——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当代佛教教育、中泰佛教交流、南北传佛教互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
2024年12月6日,南海佛教圆桌会举行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教育分论坛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顺利举行。中泰双方教育界、佛教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以“观往知来、返本开新——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当代佛教教育、中泰佛教交流、南北传佛教互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
在论坛开始前的欢迎仪式上,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颂金长老,代表校方致欢迎词,表示泰中友好源远流长,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也长期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非常高兴能在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迎接印顺大和尚和来自中国佛教教育界的学者朋友。相信南北传佛教的深入交流和友好合作,会让佛教成为更好的佛教,更有益于世界和平和人心的安定。
印顺回顾了海南、深圳佛教界在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海外留学僧培养,创办教育论坛,成立佛教教育交流研究机构等佛教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并围绕佛教经典数据化、新时代寺院管理办法、联合编写禅修教材、资助留学僧等问题,对对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提出了切实具体的建议。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院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河南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温玉成,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校长妮兰提·德·希尔瓦,为在曼谷举行的本次教育论坛发来贺信。
本次教育论坛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构建自主的中国佛教教育话语体系,既是中国佛教教育在新时代、新机缘之下的时代担当,也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要在“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基本使命基础上,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以爱国爱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为基本前提,并应落实到佛教教育的全过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佛教教育的内涵;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革新僧教育和居士培训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同时还应当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思路,开办佛教界的师范教育,并适度借鉴和引进社会大学的教师管理、考评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五乘佛教是佛教教育的完整体系,其根本在于大乘佛法的唯识中道义。五乘佛教的教育次第是原则性的,在实际的佛教教育之中,因众生学佛时劫的长短、根器的差异而演化出千差万别的教化法门。当前的佛教教育应当对经典之中教育智慧多加研究,吸取营养,根据佛教的核心教义,探讨教育的目的,因材施教、因机设教,设计出适合佛教特色的教育体系,避免被现代西方的世俗教育体系牵着鼻子走。
与传统佛教学相比,应用佛教学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皆有新的开拓,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应用佛教学研究需要从文献导向向问题导向、从传统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从“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佛教从单纯的研究对象向作为方法的佛教转变,也意味着佛教不再被单纯视为一种哲学体系,同时也要关注其宗教性属性,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发崛起其积极的思想要素和思想资源。
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佛教历史上的每次繁荣发展,均是与不同文化沟通对话,与新思想、新文明调适融合的结果。佛教要发展,也要在交流互鉴中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工智能问题。
在佛教教育方面,太虚大师除了兴办佛学院和亲任讲师外,还积极开展了其他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太虚大师在雪窦山的办学实践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其中蕴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对于当下的佛教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注重包括佛教教育在内的“广义的教育”, 注重培养国际佛教人才,注重信仰的建立与践行,注重因地制宜与学修一体,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注重服务社会等。
闻思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学习教理、破邪显正即属其内涵。更准确地说,结合自心进行简择取舍,使心逐渐趣入正法的“闻思”便是“修”。通过闻思,我们对所选道路会更有信心、更坚定,避免被偏误言论带偏。因此,“闻、思、修”的次第至关重要。理解心理及事物规律,通过闻思和判断,我们才能更好地调节身心,这正是闻思修次第增上对于佛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太虚大师认为流行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给泰国带来了安定和福乐。历代帝王的推崇,以及佛教本身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利益社会和人生,使得佛教有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如何建设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过程中,中国有必要充分吸收巴利语系、藏语系、汉语系这三大系佛教的优长,并且彼此相互借鉴、相互增上,乃至中国大乘佛教还应主动弘传到泰国等南亚国家以及欧美等国家。太虚大师的思想,有着既要“吸收进来”,又要“弘传出去”,有着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两方面,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完整内涵。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士络绎不绝。中国和泰国早已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中泰一家亲”历久弥新。中国和泰国的佛教交流拥有巨大的交流空间,北传佛教的哲学思想与南传佛教的上乘禅法相结合,必定是新时代的重大成果。中国本焕学院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作为佛教教育的标杆,相互走访与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在实践当中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参与和推动,需要有志之士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架起桥梁。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两国确定2024为“中泰友谊金色50年”,并且以“中泰齐心,命运与共”为建交50周年口号。中泰国家在佛教文化方面有着深层次的相通相连,一定意义上,这种“齐心”为“命运与共”奠定坚实的基础。“齐心”来自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又来自共同的认知,文化的相互认同和理解是其基础。
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在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该领域也面临着现代化适应不足、教育专业水平有限、资源匮乏以及僧才短缺等多重挑战。通过对历史背景、现状及全球化影响的分析,可以采取包括数位化与课程多元化、国际合作与本地化融合,以及设立专业僧才培养计划等若干应对策略,。透过这些策略,相信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将成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的机遇与挑战,需在返本坚守佛教教育的根本与核心的同时,创新佛教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展望未来,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让我们秉持“观往知来,返本开新”的理念,以历史为鉴,坚守佛教教育的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开拓佛教教育的新境界;以交流互鉴为桥梁,携手共进,共同铸就中泰佛教教育的辉煌未来。相信在两国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增添光彩。
黄夏年教授为本次教育论坛做学术总结,认为中泰不同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碰撞,经过碰撞之后,才能得到新的共识,开出创新的果实。教育是佛教转型的基础,是未来佛教发展的人才摇篮。本次论坛,我们讨论的每个问题都是与未来戚戚相应。不管是五乘传统教育的新模式,还是应用教育的实用性,关键在古人贤哲所说的“当机”,只要当机了,佛教教育就成功地向前推进,直至最后取得应用,乃至成功。他还在总结中表示,本焕学院、南海佛学院与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一直有着密切联系,保持了很深的法谊。本次论坛在泰国召开,聚焦于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共同表达了对当代佛教教育的关切,必能进一步增强两国的佛教教育合作,开创南海佛教教育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