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梁建楼:法舫法师与人间佛教返回

2014-03-08 13:38:42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7883
导读:

本文主要依据法舫法师《人间佛教史观》、《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等宏篇梳理其人间佛教思想。法舫法师作为太虚大师的入室弟子和得力的助手,不仅继承和实践了太虚大师的思想,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他认为,佛教原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并不是佛教思想或佛教派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而是 “一切佛教之大总法门”。他不仅指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程序,而且围绕“人间佛教”理念提出佛教改革的六个第一,即生活第一,生死第二;入世第一,出世第二;为人第一,为己第二;认识第一,信仰第二;在家第一,出家第二;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法舫总结归纳出来的这“六个第一”,不仅有教理上的依据,更是为了契合时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综观法舫法师为法忘躯的一生,可说完全是在实践和弘扬“人间佛教”的一生。

  2003年笔者在主编《井陉县志》时,发现法舫法师竟然是自己家乡井陉县台头村人,1920年他刚17岁,井陉遭遇旱灾,国际佛教慈善组织救助他到北京法源寺上义学,不久出家。1922年,太虚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法舫法师前去投考,成为武院第一期学僧。毕业后,他曾任教于武昌佛学院和北平柏林教理院,曾任世界佛学苑筹备处书记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主任,曾主持世界佛学苑研究部工作和汉藏教理院教务,并三度主编《海潮音》,为太虚大师的入室弟子和得力的助手。1940年他受命赴国外弘扬中国大乘佛法,曾任教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曾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讲经说法。1948年他回国后曾任武昌佛学院院长、浙江雪窦寺和湖南密印寺方丈。1950年他应邀出国任教于斯里兰卡智严佛学院,1951年10月3日清晨圆寂 。法舫法师精通英文、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汉文6种语言,著述颇丰。笔者曾将法舫法师收录《井陉县志·人物传》。2007年笔者开始收集法舫法师的遗作,2011年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6卷本《法舫文集》,在《法舫文集》中处处闪耀着“人间佛教”思想,也可以说法舫法师的一生就是弘扬“人间佛教”的一生, 现浅述三点。

  一、法舫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

  《

  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一号刊发了法舫法师的《人间佛教史观》(《法舫文集》四卷收录),他认为,释尊时代与小乘时代之人间佛教,可曰古代之人间佛教。自马鸣至中国隋唐之大乘时期之人间佛教,可曰中古时代之人间佛教。自佛教入西藏而遍于亚洲,可曰近世之人间佛教。现在二十世纪之世界佛教运动,可曰现在之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为救济人间之主义, 为人世度生之根本方便,为圆满无上菩提之基本大业,亦为菩萨摩诃萨之应行事业。

  (一)为什么建立“人间佛教”

  何为“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者,人间乃指人类所处之世间,名曰人间。或人谓人类,间即世间,亦名世界,人类即世间,故曰人间。在此人类世间中,设施佛陀教化,以佛陀之教化,而利济世间之人类,故曰人间佛教。”(《文集》四卷85页)“人间佛教为一切佛教之大总法门。一切佛教,不离人间佛教,故建立人间佛教者,使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佛教全为教化人间故,则人间外无佛教,故曰人间佛教”。(《文集》四卷86页) 在这里,法舫特别强调,人间佛教并不是佛教思想或佛教派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而是 “一切佛教之大总法门”。这个提法大大提升了人间佛教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关于佛教与人间的关系,他概括为“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佛教与人间相即不离,没有脱离人间,没有脱离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这意思是说,人间佛教体现了佛教的本质,是整个佛教的根本精神所在。

  为什么建立“人间佛教”, 照法舫法师的看法,“佛教原是人间的佛教,而今曰‘人间佛教’ 者,似别有非人间之佛教在也。依佛教之十法界有情义观察,各别教化之故,则佛教有人间佛教、天众佛教、地狱傍生饿鬼修罗佛教、声闻乘佛教、缘觉乘佛教、菩萨乘佛教、佛乘佛教。如是人间佛教乃十法界佛教之一部分,故不足以人间佛教代表全体佛教观也。虽然,吾人今独倡人间佛教者,盖有因由,决不是好奇心理之所驱使有以表异也。观夫释迦牟尼世尊与夫过去无量诸佛之成正等正觉皆在人间,说法利生皆以人类为最大且要之对象,可知佛教重视人间之一般意向矣!就人类以言:经论皆说人为六道有情中极灵知者,所处之地位,既非三途之苦恼逼迫,更非天众之耽著乐欲。而人类世间为一非苦非乐亦苦亦乐之境界,发心学佛,较余诸趣,实为便利;就教化以言:人间多诸声闻菩萨之所应化,故人间成为一下趋三途上达四圣之中心基础地位,此所以佛教之教化力,徵诸已往诸佛诸菩萨无不集中施设于人间世也。故人间佛教,为超地狱傍生饿鬼修罗之佛教,为达声闻缘觉菩萨乘之佛教。欲救三途众生故,应建立人间佛教!欲为超人而达声闻缘觉菩萨之地故,应建立人间佛教!欲自度而度人故,应建立人间佛教!欲令一切佛正法久住世故,应建立人间佛教!乃至欲挽救今日之世界人类,应建立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为佛教之总基础,为一切佛教之出发点,是故建立“‘人间佛教’。”(《文集》四卷47页) 重视人类,重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是法舫法师倡导人间佛教的重要原因。

  法舫法师还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故过去诸佛之教化,亦以人间为本,从人间而施设一切教法,救度众生而自人类为起始,一切觉者所趣同故。今释尊既以人间为本为依而成佛说法救济众生,过去诸佛,亦复如是,未来世尊,无不皆然,圣言可证。”“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施设教化,观其史迹,所谓四十九年三百余处,苦口婆心,孜孜教导,何尝一时一刻一处一会一言一动,离此人间世耶?”(《文集》四卷48页)可以看出,法舫法师认为释尊以人间为本为依而成佛说法就是“人间佛教。

  (二)“人间佛教”就是大乘佛教

  人间佛教是不是大乘佛教,法舫法师作了详细诠释:“大乘佛教以入世救世为其根本精神,以先度众生后成菩提为其宏大誓愿,故与人间佛教上所建设之小乘佛教不可同日语也。盖小乘佛教乃依人间而出人间者,大乘佛教则在人间而觉悟人间者。故从大乘佛教之救世精神上观之,则人间佛教即大乘佛教之实现,大乘佛教乃人间佛教之法幢,虽大乘佛教不止教化人间,而其教化一切众生之安立基础,仍不外人间世也。故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复次,诸佛之人间成佛与菩萨之人间教化,皆为实现其大乘救世精神于人间世也。故经有佛制不许菩萨深入禅定,生长寿天及二乘地之教诫,专令一向不舍众生直至成佛。故知谈大乘佛教者,不可超越人间佛教,应知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实行人间佛教,亦即是实行大乘佛教也”。 (《文集》四卷70页)这里,法舫法师肯定了人间佛教就是大乘佛教,实行人间佛教就是实行大乘佛教。

  (三)建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

  法舫法师倡导建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 “佛教之历史演变,不能谓无进化。从教义言,由小乘佛教而发展为大乘佛教,非无进化也。从地理言,由印度而中国,而全亚洲,乃至今日之世界,非无进化也。从信徒言,由二商主五比丘之信徒,而一千二百五十人之信徒,乃至今日之全世界人类过半数之信徒,非无进化也。然过去人间,既有过去人间之佛教,今日这世界,为人类之总集场,亦当有随世界人类之思想,施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更当有随世界人类之要求而施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乃至随世界人类之痛苦而施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以救世界。”(《文集》四卷78页)佛教不仅仅要拯救中国人,拯救亚洲人,也要拯救全世界人。法舫倡导建立世界主义的人间佛教,正是适应了佛教从地区佛教发展为亚洲佛教,再从亚洲佛教发展为世界佛教的历史进程。这种世界性的眼光,在20世纪之前的佛教精英中还是没有什么人不具备的。建立世界主义的人间佛教,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怎样建立“人间佛教”

  (一)建立“人间佛教”为第一要务

  法舫法师认为,佛教既设教于人间,当以“人间佛教”为第一要务。 “观夫释尊四十九年人间运动,概可见矣。其超人间之一切佛教,固亦以此人间教化为基础矣。吾人之佛教见解,以为佛之教化,以人间为最大基础,且为一切教化之根本教化;传佛教者,倘此而不知。或知而不行,专为一切超人间的非人间的佛教事业者,实等于虚空楼阁,阳焰化城,亦如欲流之长而不疏其源,欲树之茂而不培其根也。”(《文集》四卷81页)佛教在人间有数千年之光荣历史,有数万卷之百科文献,有全世界人类过半数之信徒,佛教与人间有最深切之关系。怎样建立人间佛教?法舫法师说:“建立人间佛教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各个信佛的人,能把家庭佛教化,从自己的子女教养起。其方法,不必要子女们即刻不食鱼肉,不必要他们入庙烧香三头九叩,也不必要去广求那幽玄的虚无渺茫的玄理,只要自己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依此修学的程序从佛化家庭做起,那么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的建立也不难实现了。”(《文集》三卷284页)

  (二)建立“人间佛教”之程序

  关于建立“人间佛教”之程序,法舫法师指出:“建立人间佛教之程序者,略列大纲,总有七端。欲人类世间之安乐,须有良善之人类份子,故一曰关于人类个已之修养者。既有良善之人类,由个人组成之家庭,亦须良善,故二曰关于人类家庭之生活者,由有个人家室等,则当有彼此往返之社会交涉,此亦须求其良善而安靖,故三曰关于人类社会之生活者。能求社会之安乐与否,在于国政,故四曰关于人类国家之政治者。以一国为单位,则有国与国之相交,国交之善与否,即能影响全世界之人类和平,故五曰关人类世界和平者。如是五端,中国儒家尝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亦寓斯意焉。次明出家者之生活,又次明菩萨之事业,关于此七种施设,今一一依释迦牟尼世尊之遗教而述说之。”(《文集》四卷86页)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将法舫法师所列举的七种施设一一依释尊之遗教而述说。

  (三)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法舫法师著文《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何故为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圣言即释尊在印度对人间所说之遗教,此种遗教,适用于任何时代及任何民族之人生问题的要求。此种遗教(圣言量)在过去印度施实试验,有良好之结果,故今依圣言量而建立人间佛教。复次,释尊为大觉悟者,所见无妄,所说不虚,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如语者,是不妄语者,凡所宣说,能令众生得安乐故,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复次,经论有云: ‘一切菩萨,有四依: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依智不依识。’ 今云依圣言量者,即取四依义故。”(《文集》四卷87页)法舫法师还对人类个已之修养者、家庭生活者、社会生活者、国家政治者、世界和平者、出家生活者、菩萨事业者等,依释尊经教(圣言量)详细阐述建立“人间佛教”。

  法舫法师不但提出依释尊遗教(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还提出依释尊遗嘱(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释尊在生,享年八十岁,计三十岁前,是其修学时代,三十以后,则专门作其人间之教化,实乃一大觉悟之社会运动者,奔走印度数十国间,历时五十余年,说法度人,何止千万?其所说法,出其亲口者,又何止千百种?吾观释尊全部历史,精神所在,从初说三皈五戒度商人始,迄晚年临去世止,盖未有一时不谆谆于人间之教导也。释尊临入涅槃时,尚对阿难说人间佛教四事,以留遗嘱,其哀悯人间之痛苦与慈悲心之深切,亦如火之热水之深也。”(《文集》四卷126页)

  (四)普劝世人从事“人间佛教”

  法舫法师在论述依据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之后,怀着深厚的感情普劝世人从事“人间佛教”。“吾今依据大乘小乘少分经论,略述人间佛教,以谋今后重新建立此人间佛教。观夫释尊之说法,吾人生于今世,得闻圣言,不幸中之幸,宜及努力建立人间佛教,从事于一切佛教之人间事业。吾意此事乃菩提之因也,菩萨之行也,欲证无上菩提乎,当建立此人间佛教!欲行菩萨乎,当建立此人间佛教!百千佛果功德,斯为无上:三祇菩萨因行,斯乃初步。故吾普劝世人,凡欲救人类,救世界,救国家,救自己者,作此人间佛教之信徒,方能图成自救救人之目的。再劝吾侪在家出家之一切佛教同志,凡欲发菩提心求证无上正觉而行菩萨道,自度以度人者,今后应努力于此人间佛教之建立,务期全世界佛教化,全人类佛教化,使全世界之人类,立受佛教之恩光与幸福,庶几近救人类于水火,远符释尊之本怀,并报佛恩众生恩于万一也”。(《文集》四卷131页)

  三、围绕“人间佛教”提出佛教改革

  佛教在长期的流布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甚至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其中有些传统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近现代越发呈现出消极的作用,成为佛教复兴的思想障碍,也与人间佛教的精神格格不入。例如,太虚所批评的“死的佛教”、“鬼的佛教”等,即属此类。法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建立人间佛教,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是最为紧要的。 1950年法舫法师在槟城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上讲演《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他围绕“人间佛教”提出佛教改革的六个第一,即生活第一,生死第二;入世第一,出世第二;为人第一,为己第二;认识第一,信仰第二;在家第一,出家第二;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法舫总结归纳出来的这“六个第一”,不仅有教理上的依据,更是为了契合时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

  (一)生活第一,生死第二

  佛教是讲生死问题的,因为生死是痛苦的,人生是求离苦得乐的。故古人对“生死事大”,是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一样去警觉。法舫认为,佛教重视“了生死”,了生死是学佛的目的,这并不错误。但是过去为着一心去了生死就不能兼顾生活,且不把生活放在心上,在古代社会制度不同现在,政治制度也不同现在,所以必须随时代而改变生活方式。当然学佛法不是为衣食,可是也不能离去衣食。 民国以来,全国各地的大寺庙,虽拥有产业,并不作正确的佛教事业,财产供方丈住持们私人享受,这种人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真实佛教徒!而是佛教的败类!现在中国时局变了,寺庙田产被分配,生活制度发生变故,既不能收租粮,也没有在家信众能来供养,也没有人作经忏香火。这样一变,固然享受者的方丈当家,都站不住了。真实为佛教的人,和来学佛法的青年僧,受到不可说的痛苦。佛教受到根本的损害。固然,佛教不一定在寺庙里,更不一定在和尚身上,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僧寺是代表佛教的。在今天中国佛教最发达的地方,像杭州、南京、宁波、汉口,现在出家人因为无法生活都跑掉了。寺庙没有人住持,佛教不可以延续,这就是过去寺庙僧伽的经济制度不好,出家人不问世事不向外学习所致的结果。又是因为佛教僧俗界向不注意山门以外的利生事业,故社会视佛教为“无用”之现象所致的结果。因此今后,要想佛教继续在将来的新社会中存在,就得从向来忽略的根本问题上改革,“必须改变为生活第一生死第二。今后佛教才有新的发展。”“必须自己建立生活经济基础,然后才能修行了生死”。(《文集》三卷291页)这就是说,出家人要改变过去“不问世事”的状况,不能只顾私人享受,应尽量做到“自耕自食”,积极开展各种“利生事业”,解决生活问题,这是“了生死”的前提,也是实行人间佛教的前提。

  (二)入世第一,出世第二

  过去一般在家佛教徒,因为在家受世事之累太多烦恼困苦不了,因认为学佛就要出世,离开家庭离开社会,放下职业,入山住庙,求心身清净这样他们暂时得到一种安慰,于是便说佛法是清净无为的,与世无干的,所谓远离红尘浊世,才得往生西方。法舫批评“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动!” 他说:“如果真的明白佛法,信仰佛教,要学佛陀的思想行为,依佛教指示人生的规律去生,绝对不是,也不能离去世间和人生的。学佛,可以依然在你的岗位上去学习,去研究,去体验。换言之,就你本来的地位去努力,依佛法去改造你自己,使得自己明白真理,不颠倒是非,不曲解事理,就是得佛法受用,尤其要走遍社会任何角落,去做佛教的事业,这样佛教才可以发扬光大。学佛的人要知道,出世是自己的事,次要的事,入世是大众的事,首要的事。又依现实说,出世是死路一条!入世才是光明的活路。又要知道根本无世可出!如佛云:若说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人类)即是外道说法。又祖师云:能入世方能出世。佛法中绝对没有唯有出世这一法呀!故今后新佛教的生起,必须有此观念:入世为先,出世次之,而决无逃世!然后才能在这社会中建立有利益人类社会的事业,佛教才能在社会中人心中活起来!”(《文集》三卷293页)法舫针对这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鲜明的表示:入世为先,出世次之。这就明确了人间佛教的实践方向。

  (三)为人第一,为己第二

  学佛的人,知道佛教无论大小乘的教理,目的都是“利益众生”。众生就是社会大众。利益众生,就是“为人”。所以佛教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才合佛理。才合佛教的根本宗旨。佛教徒失去“为人” 的心愿与精神,即非佛教徒了!所以在家出家信徒,应该以利人为重,不应专为自己利乐而努力!修行的人常念回向偈,无一回向偈不是表示利人的意思,可是我们希望实行起来,不是空言,故希望能实际作利人事业,不专是念好听的回向偈。佛陀成正觉之后,在鹿野苑,最初度五比丘之后,他告诉五比丘说: “你们去吧!每人各走一个地方,去做利人的事业。”法舫告诉我们要“记住佛陀刚刚成佛道就这样说法,可见佛教自始即是为人的。我们应该为人,而且中国向称为大乘佛教,大乘是以利人济世为第一的。可是现在中国佛教在表面是大乘,而实际上则全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因大乘特别要利益众生,我们不仅有大乘名称,更要有大乘的精神。故今后中国的新佛教要为人第一,为己第二。否则佛法将不会存在于世间了。”(《文集》三卷294页)法舫对“为人第一,为己第二”的诠释,充分说明“为人第一,为己第二”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也是“人间佛教”的精髓。

  (四)认识第一,信仰第二

  关于“认识第一,信仰第二”这样说法,或者会引各位发生疑问:佛教应该以信仰为先,何以说认识第一,信仰反为第二呢?法舫解释说:“殊不知道宗教信仰是要靠正确的理智认识而建立的。否则,那种宗教只是迷信的代表,是人民的鸦片烟!在世界各宗教中,至少佛教是依理智建立的。吾人信佛,不能盲信,更不能迷信!所以讲认识第一,尤其是必须自己将佛教教义研究清楚,明白佛法真理,然后才能有正确的信心,佛是为了说明人生真理,为了解救人生痛苦,才说各种不同方式的佛理和教法的。佛教是人生的,不是人死的,是为生人而设施的,不是为死人而设施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深切了解佛理,才知道佛教是人人需要的,才能明白佛教在今日社会中的地位,佛教在今日人世间中的珍贵。然后才有勇气去实践佛教的理论,去发挥佛教的教义。但是有好多佛教徒不明白他所信仰奉行的为何如此,这种人是很可怜的!”他还说:“又有许多佛教国家的信众,尚是糊里糊涂的信佛,若问他为什么信佛?他说: ‘我的父亲信佛。’再问你父亲为什么信佛?他说:‘我的祖父信佛。’到底说不出信仰的理由,这就是盲信。这样信仰有何用处?中国古时的贤者说:人生道理,知易行难。后孙中山先生提倡“知难行易” 之说,革命遂得成功。他说一切事理,总要知道清楚,才能彻底去推行。佛教亦如是,你若不明白,虽信而不能坚定,或且是迷信。你若明白佛理之后,要不信仰亦不可能,信了之后,又有身体力行的热力和勇气。今后改革佛教,必须从此根本上改造,先使人认识,不必强他信仰,信不信,留给人民自由选择。”(《文集》三卷295页)法舫这段讲说,说明解决认识问题,是实行人间佛教的关键所在。

  (五)在家第一,出家第二

  法舫法师站在“人间佛教” 普及佛教的角度说:“依一向传统佛教观念说出家第一,这是依佛教律义的地位说的。我现在说在家第一,出家第二,不是就佛教戒律中的地位,当然是出家为上。这里,我所说的是:今后我们为了普及佛教,应该注意大众的发展,我们发展广大的,无量数的在家信徒。换言之,是要设法以增多在家信众的数量,不应注重增加出家的数量!应该提高出家人的质量。我们必须把佛教在世间上发生作用,使其成为人类生活的准绳。使人人知道应学佛,所以要人人都信佛,但不要人人都出家做和尚!若就新佛教来说,必须在家信徒多,才能兴办佛教利人事业,才能供养出家人,使其安心修学,专心宣教。向来人们以逃世、出世、成佛、作祖的观念而学佛,故所以大家一讲佛、但联想到入寺庙,出家、作和尚、成圣人、作祖师。决不想念学佛法是自身改造行为心理学的方便,更不想到学佛是人人生活的需要。故不重视在家众的推广,这是极大的错误!今后应以推广在家信众为第一,出家为第二,然后才能佛化社会佛化世界。”(《文集》296页)

  (六)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

  法舫在这里特别说明:“这不是说不要寺庙。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有钱的人多欢喜建造寺,以求福德,出家人也喜欢建造寺庙佛堂以光祖庭,或作开山祖师。”“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假使不能供给出家人生活,出家人也无法自存,结果有寺无僧住,如果能就现有寺庙所容纳的僧众,维持其生活,使之依止佛教领导信众作利生事业,也是办法。不论在国内国外,大都寺庙,作香火,外人看来是迷信之所,非学佛之道场,更非讲说佛法之所在。对于真实人生,无有益处。所以今日寺庙的作风,必须改变,改变为真正学习佛法的道场,为讲习佛学的学院或学校。使寺庙成为一种宗教文化的灯塔。再者,要设法使在家信徒要多作利人事业,故希望有资产的信徒多组织佛教团体,如佛学会,佛教青年会,佛教学校,佛教医院,佛教信徒福利部等,发挥在家信徒的伟大人力财力,表现佛教舍己为人的精神。 ”(《文集》三卷297页)这样,寺庙建设和教团组织就可以结合起来,促成佛教的振兴,促进人间佛教的发展。

  结 语

  本文重点依据法舫法师《人间佛教史观》《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一个修学佛法的程序》等宏篇著文阐述其人间佛教思想。实际上6卷《法舫文集》记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文章还有很多,诸如《宗教在人间》《从唯心净土说到人间净土》《大同思想与大乘佛教》《佛教与社会人心》《佛教对人生的看法》《与某居士论建立人间佛教书》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法舫文集》出版后,得到了诸多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主持出版了繁体竖排6卷《法舫大师文集》,黄夏年先生从《法舫文集》中选文策划出版了《法舫文汇》,由笔者主编的研究文集《法海宝舟》也已出版。此外,央视纪录频道播放了央视《太行古陉》摄制组拍摄的法舫纪录片,特别欣喜的是将法舫法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和“六个第一”搬上了荧屏。今天能携此文参加第二届“宗风论坛”学习交流,实是一桩幸事,但由于水平所限,文中错失很多,敬请批评指正。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