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心道:轉凡成聖:從人間佛教向人生佛教的轉化返回

2014-03-08 12:59:50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6300

  心 道

  一、引言

  【宗風論壇】最可貴的精神在於跨越學術的高深門檻,有著一份直探本心的用心與期待,在全球氣氛普遍低迷的今天,宗風論壇致力於讓社會重視佛法在當今更彌足珍貴之處。

  今天全球化發展的混沌中,佛法確實有指引方向、照明人生的作用。佛經裡提到,生命中有六種難得,就是︰「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怖心難起、中國難生、人身難得、諸根難具」,所以古德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那麼,我們為了珍惜人身,珍惜佛法,在這裡彼此檢視並且探討佛法發展的種種問題,以此激勵我們勇於面對當今的挑戰,更加承擔起如來家業的重任。

  作為出家人的責任,就是以佛法來灌溉人生,關懷眾生,轉換生命出離迷惑,活出正覺,成就圓滿的生命。所以,我今天特別來分享「人生佛教」的一份體悟。

  二、人間佛教的當代現象

  1. 人間佛教的提倡

  二戰後世界重整,當代佛法的發展更是風起雲湧,都有積極入世利益眾生的發心,「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很快變成指導方針,但大家都共識認同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首先提倡「人生佛教」的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是開路先鋒,追隨者如印順法師在釐清與說明「人生佛教」的過程中,更深入倡導「人間佛教」,這裡面主要主張強調佛教大悲為懷的普世性、人間性,修正傳統佛教給人的刻板印象,有別於「鬼教」與「神教」跑經懺法儀的佛教,或隱閉式的「山林佛教」。這是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時代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前提。

  與印順法師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東初老人,也發表人生佛教的看法,他認為人生佛教的本質是「倫理、道德、正覺」,這是把佛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融合的結果。東初老人的弟子聖嚴法師也提出「人間佛教」,重點在「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這「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一路發展下來,對戰後兩岸佛教發展可說至深且巨,深植人心,甚至影響全世界。例如︰台灣佛教界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引領下,蔚為風氣,「人間佛教是根本佛教,是倡導歡喜融和的宗教」。並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等作為人間佛教的六大特性,是人間現實性與圓融性精神的彰顯。

  2. 人間佛教的特性與引申的問題

  「人間佛教」的提出,讓佛教整個變得積極,朝氣蓬勃,有利於佛教發揮更大弘法教化影響力,讓佛法脫離「鬼神佛教」、「山林佛教」的刻板形象,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由於著重於佛教的普世性、人間性,所以提倡「人間佛教」的同時,也帶動社會的慈善與救濟,提升人心道德倫理與心靈文化價值,讓學佛的人們擁有更入世的生活理想,體現人世間的一種美好與善良。

  但是,提升改善人們的道德價值,改善世間生活的同時,我們要警覺的是,學佛修道追求終極圓滿的境界,是不是逐漸模糊?還有,佛法教化的全方位內涵,是不是逐漸重心位移,而有所不同?

  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停留在善惡業報、趨吉避凶的層面,在提振人間社會的倫理道德性之上,我們如何帶領眾生體解「出離心」?如何邁向「解無為法、了生脫死」的大圓滿智慧?這是我們今天需要有所辨明的重點。

  從佛法本身的角度看,「人間性」只是整體生命的一個部分,若過渡把學佛修道的焦點重心放在慈善、救濟等人間事業,會誤解佛法的功德只是人生的福德,佛法的大慈只是入世慈善,這是不夠的,也會變成人天善業道的追求,容易流失掉佛法的本質而逐漸世俗化,原本的讓人生起「出離心」來通過修行離苦得樂的意義與精神,使佛法落入人乘、天乘的範疇,一直在六道中而無法轉凡為聖。這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和實踐者應該要注意到的。

  三、人生佛教的意義:轉凡成聖

  1. 太虛大師說的人生佛教

  明清以來,佛教衰落而日趨消極、教化不明,當社稷不安、社會混亂時,百姓對佛教就更是停留在信仰膜拜的層次。民國初年時,太虛大師深感必須重振佛教正法,他要從人的具體生命出發,來正視佛法的全面教化,依照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的目的,包括「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等於把佛法的全面性再重新演繹出來,給予當時佛教界有所棒喝,重新校正,這包含了世間與出世間法,以及大小乘等全體佛法的內涵,而以最終的圓滿成佛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太虛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是最彰顯「人生佛教」的名言。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到「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本初願心,「人間性」只是「人生佛教」的一個環節,「人間性」的圓滿與否也不是學佛的終極追求,從「後世勝進」以至於「生死解脫、法界圓明」,才是整體的人生佛教內涵。因此,必須從學佛修道的究竟本末,來看清佛教入世發展根本性、整體性,才能體解太虛大師對當時教界的棒喝。

  2. 人生佛教的意義

  人道是六道眾生的一環,而且是最有利於追求正等正覺的生命條件與生活環境,佛陀示現人身以「道成肉身」,演化了四十九年的人間遊行說法,都還在人道之中,可見太虛大師要我們抓牢掌握的「人生佛教」重點,正是從人的生命出發,解決生命中種種的根本問題,這才是最牢靠的修道藍圖。

  所謂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所以佛法的首要是「出離心」。「出離心」是讓我們認清三界如火宅的現實,然後透過修行了悟四諦法、十二因緣等道理,一步步轉化生命,把佛法引入人生,以佛法轉換生命,不斷提升生命覺醒的價值,直到圓滿成佛的正覺生命。

  要出離輪迴、達成生命的內在轉化與昇華,關鍵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的關鍵在於能否「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華嚴五祖宗密在《華嚴原人論》談到人身與外在山河大地,只是「心識所變之境」,因此,「人間」即是由「識」所變現出來的境之一,所以要返回內在本自具足的覺性真心,照見萬法的實相,才能夠轉識成智,宗密說:「返照心源,麁盡細除,靈性顯現。」所以,人生佛教的核心意願就是轉六凡為四聖,成就正覺生命。

  3. 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的比較

  我在兩岸及世界各地跑下來,我對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生佛教」還有印順導師「人間佛教」這兩個觀念的一路發展,觀察很久,頗有心得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基本方向的差異,「人間佛教」現在人認識佛教的功用把大部分焦點放在人間的慈善救濟,或側重人天善業道德的提升與滿足,偏重人天乘的德行,著重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建立的良好關係,強調入世弘法的普及性、寬廣度。「人生佛教」是從人生當下的現實生命來追求正覺,從激勵生命覺醒力出發,重點在處理人跟佛的轉換關係,也就是以人的角度如何把握住聖凡轉換、轉識成智的關鍵;「人生佛教」關注生命從凡到聖的各個心性轉化層面。

  其次,「人間佛教」強調實踐的人生在群體力量的積極展現,以此實現人間的成就與提升,而「人生佛教」則是強調通過人在現實中修行,逐步實踐邁向整體生命回歸覺醒。佛法講緣起性空,注重因果法則,也講回歸本來,由於「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在實際修道上,可能側重方向不同,而導致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這是我們行者要時時刻刻非常辨明導引的。

  如果過渡注重人間性,結果只是人天乘的果報;若是從整體生命的內在轉化努力,便會轉六凡為四聖,因果不會迂曲,在正覺大道上提升轉進,逐漸獲得不同的解脫層次。由於辨明發心動機,從因到果這一基本差異,兩者展現的風範也不同,強調人間性的善業福德易趨於人天乘;「人生佛教」則開示整體生命關注,就會開顯出以出離心、空觀心、悲願心入世度眾、以無為心解脫智入世,以方便慧作度世,這兩種相互即入的人生顯現。所以我覺得「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這兩個走向下去會有差別,會產生不一樣的發展,還要回到佛陀教育的目標來審視一番,才能避免輕重偏失。

  歸納來講,這世出世間,凡聖之間是「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轉識成智就是正覺與不正覺之間的轉換。正覺要經過一番出離的轉換,才能離幻去妄。如果沒有出離世間的觀念,就說佛法是世間法,等於說金礦就是金,這怎麼算數?這樣的佛法教育是沒有辦法把礦的雜質去掉,煉就成金的。修行如果沒有轉換的機制,就要談入世弘法度眾生,逐漸會悖離初衷,不是圓滿的修行。金礦還有很多雜質混濁,要經過提煉才能變成黃金,一旦煉成金就不復再為礦,就像人生要變成正覺人生,要經過出離的轉換,入世弘法才會方便善巧、不逾矩。這是我體會到的人生佛教。

  這些人生的雜質,叫做「見思惑」、「塵沙惑」,所以要用止觀來對治「見思惑」,讓見無質、思無質,進一步還要去除「塵沙惑」。「塵沙惑」顧名思義惑如塵沙一樣多、微細無量,所以要以般若觀照,達到惑無質。要去除「塵沙惑」就要六度萬行,實踐菩薩道到圓滿境界,就是達到遍智的佛果。

  斷「見思惑」是向內悟明,是緣起性空,破除人我執。破「塵沙惑」是向外驗明,是性空緣起,破除法執。所以,太虛大師說人格最高的圓滿就是成佛,因為破除我法二執,就是成佛了。

  太虛大師留有四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就是在人生現實當下去作修練,是可以即人成佛的。一切修行都要回到當下的人生、生活去轉換,所以人生和人身都是非常珍貴,因為以人乘修道最有力,能夠直通佛乘,其他的五道輪迴眾生的生存型態就比較難。

  佛陀的教育一直就是如何透過出離心、空性見,又能性空緣起,以願行菩提心入世,做聖俗之間的轉換接引,進而能夠提出一套落實生生世世的生命和平,達到世界和平的理想轉換,也能提供一套積極具體的實踐做法。這不是一宗一派,也不是一師一教的問題,實在是當代佛教徒的共同責任。

  四、人生佛教的實踐

  根據佛陀的圓滿教法,我提倡四期的人生佛教觀:

  1. 阿含期

  人生佛教第一階段的轉換,重點是在戒、定的訓練,這是阿含期的教育。佛陀的教法是一種生活佛法的展現,佛陀與弟子共處,走入群眾,講經說法,在現實生活中為大眾開示佛法,從基本的五戒,到四聖諦、八正道,從世間引向出世間的修行。就是匡正修行者的行為和思想,走上一條生活的修行之路。僧、俗都要從阿含開始。怎麼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去貫徹佛法?精神上是相當入世化、生活化,但它的靈活度還不夠,所以在這個階段以後,再加上般若的訓練。

  2. 般若期

  人生佛教第二階段的轉換,般若期是對空性的了解與貫徹,是止觀不二的訓練,更徹底地說就是禪的訓練。般若的特色是透脫一切法,遍一切處而無礙,這是空性的智慧,必須透過禪修才能了悟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藉由般若,才能夠入世與出世而沒有障礙,這是禪的實踐,由此而落實佛法。因為止觀的訓練,般若的轉換力是非常高的,處處都可以轉換為解脫的智慧。禪是什麼?一無所有!離一切有、無。 一切的「相」經常佔據我們的心,要以修行來「去」相,把相開除!修行就是處理我們內心的煩惱與業障,處理有相的幻覺和無相的頑空,契入般若實相。也就是說:禪就是一切, 一切在獨一裡面,獨一就是禪 。

  阿含期教育是學習修行的基本原則,能夠再上一層樓,加上般若期的訓練,具有空性的思惟、生活可應用的理念。阿含期主要是匡正生活,所以每一個地方都不是自在解脫的,只有修止觀的地方方可以真正解脫。般若期是處處可以解脫、四通八達處處可以迎刃而開。般若對弘法是很有幫助。

  3. 法華期

  人生佛教第三階段的轉換,法華期的教育是落實菩提心、實踐願力;是發出願力的人生。有了基礎佛法的生活,並藉著禪悟的般若智慧,進而發起願力度眾,這是菩提心的真正實踐,並無間斷地成就眾生到遍滿一切處,這才是菩薩道的真方便、真願力的究竟佛智。

  修行人都是一個願力而來。這是要走到大乘路線,怎麼去應用這個佛法?就是願力的呈現,把生命的願力建立好。弘法要很堅固要靠願力,願力可以防止你的退轉,因為我們學佛,常常遇到困難就是一下進、一下退,進進退退,最後一無所成。所以「願力」存在的價值就是讓修行者持續不退轉的力量。

  4. 華嚴期

  人生佛教第四階段的圓滿,就是華嚴期呈現。佛苦行的成果就在華嚴。華嚴的世界,到底是什麼?就是平等一如的世界,華嚴期的教育是證入大圓滿,可以融通各教各派,也能回應世界發展的種種問題。

  從上述內羅漢、外菩薩的實踐,生命的覺醒與實踐愈來愈呈顯而無礙。華嚴境地則是引領眾生到多元和諧、相依共存的生命實踐。因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透過多元和諧的圓融實踐,讓生命一切的發生以及各大宗教、文化傳統都能夠和平共處,乃至於人與大自然皆能永續依存,這是從禪出發到心的和平,最終成就世間乃至法界的正覺圓滿。

  總結四期教育重點是,可以說是「人生佛教」的落實方向,從人的具體生命、生活出發,來從事佛法生命教育的工作,由內到外、從迷轉悟、由個人而群體,轉凡成聖,並延伸成多元和諧、相互依存的大圓滿整存生命。

  五、結 語

  總的來說,「人生佛教」的生命實踐就是以佛法提升內在智慧,轉凡為聖,達到整體生命的和諧與遍滿。所以,「人生佛教」就是回歸正覺生命實踐的佛教,而這也正是佛陀所要教導我們的無上妙法。

  謝謝大家!感恩大家對弘揚佛教的一切貢獻與努力!

  心 道

  一、引言

  【宗風論壇】最可貴的精神在於跨越學術的高深門檻,有著一份直探本心的用心與期待,在全球氣氛普遍低迷的今天,宗風論壇致力於讓社會重視佛法在當今更彌足珍貴之處。

  今天全球化發展的混沌中,佛法確實有指引方向、照明人生的作用。佛經裡提到,生命中有六種難得,就是︰「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怖心難起、中國難生、人身難得、諸根難具」,所以古德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那麼,我們為了珍惜人身,珍惜佛法,在這裡彼此檢視並且探討佛法發展的種種問題,以此激勵我們勇於面對當今的挑戰,更加承擔起如來家業的重任。

  作為出家人的責任,就是以佛法來灌溉人生,關懷眾生,轉換生命出離迷惑,活出正覺,成就圓滿的生命。所以,我今天特別來分享「人生佛教」的一份體悟。

  二、人間佛教的當代現象

  1. 人間佛教的提倡

  二戰後世界重整,當代佛法的發展更是風起雲湧,都有積極入世利益眾生的發心,「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很快變成指導方針,但大家都共識認同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首先提倡「人生佛教」的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是開路先鋒,追隨者如印順法師在釐清與說明「人生佛教」的過程中,更深入倡導「人間佛教」,這裡面主要主張強調佛教大悲為懷的普世性、人間性,修正傳統佛教給人的刻板印象,有別於「鬼教」與「神教」跑經懺法儀的佛教,或隱閉式的「山林佛教」。這是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時代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前提。

  與印順法師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東初老人,也發表人生佛教的看法,他認為人生佛教的本質是「倫理、道德、正覺」,這是把佛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融合的結果。東初老人的弟子聖嚴法師也提出「人間佛教」,重點在「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這「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一路發展下來,對戰後兩岸佛教發展可說至深且巨,深植人心,甚至影響全世界。例如︰台灣佛教界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引領下,蔚為風氣,「人間佛教是根本佛教,是倡導歡喜融和的宗教」。並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等作為人間佛教的六大特性,是人間現實性與圓融性精神的彰顯。

  2. 人間佛教的特性與引申的問題

  「人間佛教」的提出,讓佛教整個變得積極,朝氣蓬勃,有利於佛教發揮更大弘法教化影響力,讓佛法脫離「鬼神佛教」、「山林佛教」的刻板形象,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由於著重於佛教的普世性、人間性,所以提倡「人間佛教」的同時,也帶動社會的慈善與救濟,提升人心道德倫理與心靈文化價值,讓學佛的人們擁有更入世的生活理想,體現人世間的一種美好與善良。

  但是,提升改善人們的道德價值,改善世間生活的同時,我們要警覺的是,學佛修道追求終極圓滿的境界,是不是逐漸模糊?還有,佛法教化的全方位內涵,是不是逐漸重心位移,而有所不同?

  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停留在善惡業報、趨吉避凶的層面,在提振人間社會的倫理道德性之上,我們如何帶領眾生體解「出離心」?如何邁向「解無為法、了生脫死」的大圓滿智慧?這是我們今天需要有所辨明的重點。

  從佛法本身的角度看,「人間性」只是整體生命的一個部分,若過渡把學佛修道的焦點重心放在慈善、救濟等人間事業,會誤解佛法的功德只是人生的福德,佛法的大慈只是入世慈善,這是不夠的,也會變成人天善業道的追求,容易流失掉佛法的本質而逐漸世俗化,原本的讓人生起「出離心」來通過修行離苦得樂的意義與精神,使佛法落入人乘、天乘的範疇,一直在六道中而無法轉凡為聖。這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和實踐者應該要注意到的。

  三、人生佛教的意義:轉凡成聖

  1. 太虛大師說的人生佛教

  明清以來,佛教衰落而日趨消極、教化不明,當社稷不安、社會混亂時,百姓對佛教就更是停留在信仰膜拜的層次。民國初年時,太虛大師深感必須重振佛教正法,他要從人的具體生命出發,來正視佛法的全面教化,依照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的目的,包括「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等於把佛法的全面性再重新演繹出來,給予當時佛教界有所棒喝,重新校正,這包含了世間與出世間法,以及大小乘等全體佛法的內涵,而以最終的圓滿成佛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太虛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是最彰顯「人生佛教」的名言。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到「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本初願心,「人間性」只是「人生佛教」的一個環節,「人間性」的圓滿與否也不是學佛的終極追求,從「後世勝進」以至於「生死解脫、法界圓明」,才是整體的人生佛教內涵。因此,必須從學佛修道的究竟本末,來看清佛教入世發展根本性、整體性,才能體解太虛大師對當時教界的棒喝。

  2. 人生佛教的意義

  人道是六道眾生的一環,而且是最有利於追求正等正覺的生命條件與生活環境,佛陀示現人身以「道成肉身」,演化了四十九年的人間遊行說法,都還在人道之中,可見太虛大師要我們抓牢掌握的「人生佛教」重點,正是從人的生命出發,解決生命中種種的根本問題,這才是最牢靠的修道藍圖。

  所謂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所以佛法的首要是「出離心」。「出離心」是讓我們認清三界如火宅的現實,然後透過修行了悟四諦法、十二因緣等道理,一步步轉化生命,把佛法引入人生,以佛法轉換生命,不斷提升生命覺醒的價值,直到圓滿成佛的正覺生命。

  要出離輪迴、達成生命的內在轉化與昇華,關鍵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的關鍵在於能否「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華嚴五祖宗密在《華嚴原人論》談到人身與外在山河大地,只是「心識所變之境」,因此,「人間」即是由「識」所變現出來的境之一,所以要返回內在本自具足的覺性真心,照見萬法的實相,才能夠轉識成智,宗密說:「返照心源,麁盡細除,靈性顯現。」所以,人生佛教的核心意願就是轉六凡為四聖,成就正覺生命。

  3. 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的比較

  我在兩岸及世界各地跑下來,我對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生佛教」還有印順導師「人間佛教」這兩個觀念的一路發展,觀察很久,頗有心得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基本方向的差異,「人間佛教」現在人認識佛教的功用把大部分焦點放在人間的慈善救濟,或側重人天善業道德的提升與滿足,偏重人天乘的德行,著重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建立的良好關係,強調入世弘法的普及性、寬廣度。「人生佛教」是從人生當下的現實生命來追求正覺,從激勵生命覺醒力出發,重點在處理人跟佛的轉換關係,也就是以人的角度如何把握住聖凡轉換、轉識成智的關鍵;「人生佛教」關注生命從凡到聖的各個心性轉化層面。

  其次,「人間佛教」強調實踐的人生在群體力量的積極展現,以此實現人間的成就與提升,而「人生佛教」則是強調通過人在現實中修行,逐步實踐邁向整體生命回歸覺醒。佛法講緣起性空,注重因果法則,也講回歸本來,由於「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在實際修道上,可能側重方向不同,而導致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這是我們行者要時時刻刻非常辨明導引的。

  如果過渡注重人間性,結果只是人天乘的果報;若是從整體生命的內在轉化努力,便會轉六凡為四聖,因果不會迂曲,在正覺大道上提升轉進,逐漸獲得不同的解脫層次。由於辨明發心動機,從因到果這一基本差異,兩者展現的風範也不同,強調人間性的善業福德易趨於人天乘;「人生佛教」則開示整體生命關注,就會開顯出以出離心、空觀心、悲願心入世度眾、以無為心解脫智入世,以方便慧作度世,這兩種相互即入的人生顯現。所以我覺得「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這兩個走向下去會有差別,會產生不一樣的發展,還要回到佛陀教育的目標來審視一番,才能避免輕重偏失。

  歸納來講,這世出世間,凡聖之間是「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轉識成智就是正覺與不正覺之間的轉換。正覺要經過一番出離的轉換,才能離幻去妄。如果沒有出離世間的觀念,就說佛法是世間法,等於說金礦就是金,這怎麼算數?這樣的佛法教育是沒有辦法把礦的雜質去掉,煉就成金的。修行如果沒有轉換的機制,就要談入世弘法度眾生,逐漸會悖離初衷,不是圓滿的修行。金礦還有很多雜質混濁,要經過提煉才能變成黃金,一旦煉成金就不復再為礦,就像人生要變成正覺人生,要經過出離的轉換,入世弘法才會方便善巧、不逾矩。這是我體會到的人生佛教。

  這些人生的雜質,叫做「見思惑」、「塵沙惑」,所以要用止觀來對治「見思惑」,讓見無質、思無質,進一步還要去除「塵沙惑」。「塵沙惑」顧名思義惑如塵沙一樣多、微細無量,所以要以般若觀照,達到惑無質。要去除「塵沙惑」就要六度萬行,實踐菩薩道到圓滿境界,就是達到遍智的佛果。

  斷「見思惑」是向內悟明,是緣起性空,破除人我執。破「塵沙惑」是向外驗明,是性空緣起,破除法執。所以,太虛大師說人格最高的圓滿就是成佛,因為破除我法二執,就是成佛了。

  太虛大師留有四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就是在人生現實當下去作修練,是可以即人成佛的。一切修行都要回到當下的人生、生活去轉換,所以人生和人身都是非常珍貴,因為以人乘修道最有力,能夠直通佛乘,其他的五道輪迴眾生的生存型態就比較難。

  佛陀的教育一直就是如何透過出離心、空性見,又能性空緣起,以願行菩提心入世,做聖俗之間的轉換接引,進而能夠提出一套落實生生世世的生命和平,達到世界和平的理想轉換,也能提供一套積極具體的實踐做法。這不是一宗一派,也不是一師一教的問題,實在是當代佛教徒的共同責任。

  四、人生佛教的實踐

  根據佛陀的圓滿教法,我提倡四期的人生佛教觀:

  1. 阿含期

  人生佛教第一階段的轉換,重點是在戒、定的訓練,這是阿含期的教育。佛陀的教法是一種生活佛法的展現,佛陀與弟子共處,走入群眾,講經說法,在現實生活中為大眾開示佛法,從基本的五戒,到四聖諦、八正道,從世間引向出世間的修行。就是匡正修行者的行為和思想,走上一條生活的修行之路。僧、俗都要從阿含開始。怎麼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去貫徹佛法?精神上是相當入世化、生活化,但它的靈活度還不夠,所以在這個階段以後,再加上般若的訓練。

  2. 般若期

  人生佛教第二階段的轉換,般若期是對空性的了解與貫徹,是止觀不二的訓練,更徹底地說就是禪的訓練。般若的特色是透脫一切法,遍一切處而無礙,這是空性的智慧,必須透過禪修才能了悟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藉由般若,才能夠入世與出世而沒有障礙,這是禪的實踐,由此而落實佛法。因為止觀的訓練,般若的轉換力是非常高的,處處都可以轉換為解脫的智慧。禪是什麼?一無所有!離一切有、無。 一切的「相」經常佔據我們的心,要以修行來「去」相,把相開除!修行就是處理我們內心的煩惱與業障,處理有相的幻覺和無相的頑空,契入般若實相。也就是說:禪就是一切, 一切在獨一裡面,獨一就是禪 。

  阿含期教育是學習修行的基本原則,能夠再上一層樓,加上般若期的訓練,具有空性的思惟、生活可應用的理念。阿含期主要是匡正生活,所以每一個地方都不是自在解脫的,只有修止觀的地方方可以真正解脫。般若期是處處可以解脫、四通八達處處可以迎刃而開。般若對弘法是很有幫助。

  3. 法華期

  人生佛教第三階段的轉換,法華期的教育是落實菩提心、實踐願力;是發出願力的人生。有了基礎佛法的生活,並藉著禪悟的般若智慧,進而發起願力度眾,這是菩提心的真正實踐,並無間斷地成就眾生到遍滿一切處,這才是菩薩道的真方便、真願力的究竟佛智。

  修行人都是一個願力而來。這是要走到大乘路線,怎麼去應用這個佛法?就是願力的呈現,把生命的願力建立好。弘法要很堅固要靠願力,願力可以防止你的退轉,因為我們學佛,常常遇到困難就是一下進、一下退,進進退退,最後一無所成。所以「願力」存在的價值就是讓修行者持續不退轉的力量。

  4. 華嚴期

  人生佛教第四階段的圓滿,就是華嚴期呈現。佛苦行的成果就在華嚴。華嚴的世界,到底是什麼?就是平等一如的世界,華嚴期的教育是證入大圓滿,可以融通各教各派,也能回應世界發展的種種問題。

  從上述內羅漢、外菩薩的實踐,生命的覺醒與實踐愈來愈呈顯而無礙。華嚴境地則是引領眾生到多元和諧、相依共存的生命實踐。因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透過多元和諧的圓融實踐,讓生命一切的發生以及各大宗教、文化傳統都能夠和平共處,乃至於人與大自然皆能永續依存,這是從禪出發到心的和平,最終成就世間乃至法界的正覺圓滿。

  總結四期教育重點是,可以說是「人生佛教」的落實方向,從人的具體生命、生活出發,來從事佛法生命教育的工作,由內到外、從迷轉悟、由個人而群體,轉凡成聖,並延伸成多元和諧、相互依存的大圓滿整存生命。

  五、結 語

  總的來說,「人生佛教」的生命實踐就是以佛法提升內在智慧,轉凡為聖,達到整體生命的和諧與遍滿。所以,「人生佛教」就是回歸正覺生命實踐的佛教,而這也正是佛陀所要教導我們的無上妙法。

  謝謝大家!感恩大家對弘揚佛教的一切貢獻與努力!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