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釋堅意:百年台灣佛教比丘尼返回

2014-03-08 14:38:40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6498

  一、前 言

  比丘尼是佛教二眾之一,與比丘一起成為中國佛教僧團的兩大力量之一。佛陀創教以後,就開始接納了比丘尼弟子,比丘尼僧團從建立到現在,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比丘尼對佛教所做的貢獻並不亞於比丘,特別是在台灣佛教,比丘尼對當代臺灣佛教的發展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討台灣百年來比丘尼為臺灣佛教發展所做的貢獻,考察了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經過戒嚴與解嚴的臺灣比丘尼走過的艱辛過程,分享臺灣比丘尼為法弘展而帶來的法喜。臺灣比丘尼不僅只是犧牲奉獻,他們是時代的佼佼者,在時代前端的新觀念的驅駛下,比丘尼們堅持與整個社會緊密的接軌,走入社會,關懷社會,以慈善引領信徒,搭建平台弘法利生,以大雄大智的勇氣和膽識,展現了女性出家人的不平常一面。鑒於臺灣比丘尼的涉及面太廣,本文不可能全部介紹出來,僅從比丘尼與時代的建構,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比丘尼,從她們的身上來管窺百年來臺灣比丘尼的貢獻。

  二、光復後比丘尼的發展

  清代臺灣法律對婦女出家的規定非常嚴格,年滿50歲者以上才能出家,未滿50歲,有修行意願但不想違禁法令的女性,只能選擇在家帶髮修行。台灣佛教直到紀元1895年前後,出家人受戒,與閩南佛教有直接的關係,凡出家人都要到鼓山湧泉寺受戒,臺灣本土沒有受戒的能力,尤其是女性出家更不大可能。所以大正七年底以前,臺灣縱有帶髮修行的菜姑,但卻無落髮受具足戒的尼僧,紀元1917年以後,臺灣佛教有了獨自傳戒的能力」齋教開始轉型,寺廟修道者受戒後轉變為僧侶的人也漸漸增多,在這個趨勢下,女眾仍多於男眾,據台灣戒場受戒統計:

  A 紀元1919年開元寺傳戒時,比丘八十四位,比丘尼七十九位。

  B 紀元1923年觀音山淩雲禪寺傳戒時,比丘八十三位、比丘尼五十八位。

  C 紀元1924年鼓山湧泉寺傳戒時,比丘八位、比丘尼五十位。

  D 紀元1934年開元寺傳戒時,比丘三十一位、比丘尼八十三位。

  E 紀元1940年靈泉寺傳戒時,比丘十六位、比丘尼四十一位。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瞭解到,台灣從1919年開始傳戒,至1940年21年間共有五次傳戒,受戒男眾人數共222位,比丘尼人數共311位。從1919年開始,傳戒比丘人數多於比丘尼,但是到了第三次,即1924年比丘人數僅剩八人,比丘尼人數則增長很快,總計比丘尼人數超過比丘人數有89人,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台灣佛教的發展,比丘尼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到了「1953年台南縣大仙寺首開戒壇始,每年皆有不同寺院辦理傳戒,其中也有僅傳在家戒者,至1970年止,受戒人數已超過一萬人,其中出家眾的受戒人數共計4,223人,而比丘尼(女性出家眾)的人數約為比丘(男性出家眾)人數之三倍。」據社會學者調查,依受戒人數觀看,比丘與比丘尼的人數差距越來越大,臺灣的佛教比丘尼影響已經超出了男眾。

  至今臺灣佛教,比丘尼仍然走在時代前端,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引領潮流,自立自強的代表,這些傑出的比丘尼有非常精采的一生,傑出的幾位代表,早期有天乙法師、如學法師,近期有證嚴法師、昭慧法師等人。

  (一)、如學法師

  如學法師出家後,曾到日本進修,是高學歷的女性僧侶,在當時是非常稀少的代表性人物。她回國後以其所學感化女眾道場,並且又在推動佛教教育方面做出了貢獻,被稱有「台灣尼姑王」的美譽。

  如學法師於1914年出生於新竹,19歲畢業於舊制新竹高女後,就發心出家,禮青草湖一同寺玄深禪師座下。青草湖的一同寺,原名一同堂,本是齋教的齋堂,為玄深尼師的祖母覺明優婆夷所建。後來覺明皈依了大湖法雲寺開山覺力禅師,乃改堂爲寺,成爲佛教道場。如學的剃度師玄深,與如學同歲,二人原本是小學同學,由于玄深十歲已經剃度出家,十八歲繼他祖母之後出任一同寺住持,所以做了如學的師父。如學法師出家後成為曹洞宗開台第一代祖師覺力禪師派下第五代傳燈法脈,號如學,字道宗。同年東渡日本,先就讀於名古屋女學林,深造佛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如學尼師再度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所創辦的東京駒澤大學佛教科深造佛學。在大學他親近的是日本曹洞宗澤木興道禪師,隨其修習禪法,並得到了甚獲澤木興道禪師賞識與器重。1940年如學法師回國,這時已是28歲,在日本她參學長達8、9年之久,回台後應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住持德融老和尚之請,赴該寺所設佛學院任教。1944年在她的父親護持下,買下碧山岩作為寺院,如學法師負責管理。她即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寺廟中開設課程,聘法師授課,大陸來台有多位法師,都曾受聘到碧山岩說法,如印順、演培、續明、默如等老法師。1956年前後,碧山岩寺已有三十多位常住的比丘尼。如學法師接任碧山岩後,正逢白聖法師在台舉行戒會,想修道的女眾有了可以依止修學的地方,過往菜姑得不到受戒的情況不再復返,比丘尼可以用公開的的身分活動在世間了。

  1959年碧山岩受颱風的侵襲毀壞,整座寺宇被颱風沖毀。如學法師受邀到台北創建法光寺,1961年法光寺大殿完成,以後又續建了其他設施。1966年碧山岩重建完成;同時晉山於五股陳子居士的四合院,改名為智光禪寺。如學法師在1961~1966年期間,忙於寺院建設,又推動佛教教育,開設「法光佛學講習班」、佛學講座及「週末參禪會」「法眼佛學研習會」(簡稱法眼會)等,輪派寺眾講經、教唱梵唄。1966年他創辦「南光女眾佛學院」。1989年創辦「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此研究所至今仍在推動佛法教育,造就僧才與居士佛學教育方面名列前茅。如學法師在台灣積極的推動文教事業突出同,受邀到美國弘法,1978年在美國落杉磯籌建法光寺;1992年元月30日安詳往生。世壽80歲,僧臘60,戒臘57夏。

  如學法師作為臺灣第一代比丘尼的佼佼者,她所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稱為「台灣尼姑王」之無愧。但是她也留下了遺憾,因為她留學日本,能說閩南話,然對國語的表達能力不夠,故回到台灣以後,與前來臺島的大陸法師溝通的有一定的困難,這使他的事業在某種程度上受阻,無法把事業做的更大更好。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由於她的能力,使其在自創的道場為其他女性創造了學習機會和研究平台,其所創設的法光佛學研究所,至今仍是臺灣佛教文化事業最好的單位,擁有重要的地位,而她所開闢的道場,則是臺灣比丘尼佛寺的淵藪,在臺灣佛教史上將留下永遠的影響。

  (二)、天乙法師

  天乙法師,在家時就已經擁有日本的大學學歷,與如學法師不同的是,她是出家後再去進修,最終取得了成績。天乙法師的特色是在於崛起於戒場,台灣的戒會是齋教的轉型要點,也是女眾進入僧尼軌道的開始。過去台灣舉辦戒會之前,到大陸受戒需要經費,花費很大,很多人沒有錢就無法受戒。天乙法師受戒後開始隨白聖法師在戒場服務,江燦騰認為傳戒制度是使台灣齋姑轉成比丘尼身份的重要轉折,而釋天乙(1924-1980)在此一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曾提出舉辦純女眾的戒會,因受到反對而未能實現,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她對女性的鼓勵與貢獻。釋天乙是台灣傳戒最資深的引贊師,自1954至1976年,共計擔任過15次引贊師,2次二部授戒的得戒比丘尼,並且長期負責培訓新進引贊師,可說是臺灣地區的總引贊師,並不誇張。

  釋天乙,俗名洪金珠,生於1924年11月16日(農曆十月五日),光復後三年(1947),洪金珠畢業於日本東京昭和大學文科,回國後於1948年在屏東東山寺圓融法師坐下剃度,法名印儀,字號天乙。1953年於台南大仙寺受三壇大戒。

  台灣光復後,1953年春天,首次在台南縣白河大仙寺傳戒,台灣佛教的發展開始有了轉變。由於殖民地的原因,台灣長期以來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大陸僧人來臺後,佛教開始轉型,故現今的台灣佛教是經過改造後而形成的大陸佛教的體系,白聖法師(1904—1989)自大陸抵臺,開始舉辦授戒法會,於1953年春天在大仙寺戒壇放戒,對求受戒的戒子要求如下:

  一、必須捨家離俗,具足僧像,方可受比丘大戒;

  二、出家者,不得穿俗裝,如無僧服,限三日內做成,否則退受居士戒;

  三、無論出家在家,須一律投拜僧寶為師,方許受戒;如有拜在家人為師者,須速改之,否則一律不准受戒;

  四、凡受居士戒者,絕對不准收徒;

  五、不准寄戒,一律取消;

  六、異道前來受戒者,必須宣誓改邪歸正;

  七、自受戒日起,絕對禁止煙、酒、茹葷。

  大陸佛教堅持傳統,優於日本佛教,白聖法師出示的放戒規定,實為代表了大陸佛教在臺灣的態度,也是對日本佛教的亂象做一次根本的清理,這個規定可說是改變了臺灣佛教的風範,無法遵守者必須退戒,有此嚴格的要求,皆是因為在開堂的第一天,舉目所見一般受戒者,除了幾位熟識的新戒之外,大都服裝不整,毫無僧像威儀。

  天乙法師出家受戒,在戒場以她的條件,年輕又有學識,被白聖法師看中。白聖法師曾於〈回憶天乙尼師一生的事蹟〉一文中提到:「我在大仙寺擔任開堂之職,見她氣質與常人不同,遂安排她為沙彌尼首」。白聖法師初到臺灣,深深體會到將面臨台灣女眾修道者多過男眾的事實,因此要尋找能協助戒場中女眾引導的工作,只能在女眾中選拔有能力的人才,天乙法師與其與佛教的特殊因緣,很快成為教界的活躍分子,又其有參與傳戒會的經驗,從此奠定了她在台灣佛教界的地位。

  時勢造英雄,天乙法師的崛起,乃時勢所趨,香光尼住持悟因法師回顧天乙法師,提到戒場情形:

  自民國四十一年(陽曆是四十二年初)首次遵式如法在大仙寺傳授三壇大戒以來,很多齋姑落髮現比丘尼相,不必像以前完全要仰賴到唐山寄戒才能受戒的情況,這是老人家成就了台灣比丘尼。……但女眾的生活和修行仍宜由女眾照顧指導,老人很強調且貫徹此一原則—尼眾由尼眾來指導。因此,在戒堂中破例地設置引贊來輔導尼眾新戒。他常說尼眾要行八敬法,尊重比丘僧團,但尼眾自己要發奮圖強,因正法久住的責任是不分比丘、比丘尼的。

  白聖法師在大陸傳戒,並無所謂的引贊師,因為沒有需求,但台灣的情況有即刻的需求,天乙法師除了在戒場中崛起,當然有他的生命特質,能在引贊師中脫穎而出,「自1954至1976年,共計擔任過15次引贊師,2次二部授戒的得戒和尚尼,並且長期負責培訓新進引贊師。」受戒時被選為引贊師的當然不只天乙一人,脫穎而出是其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特的性格,天乙法師積極響應白聖法師的呼籲女眾要自立自強主張,曾想要舉辦純女眾的戒會,但最終還是被反對聲浪阻止,願望未能實現,但她的勇氣還是可佳的。

  天乙法師在戒場除了擔任引贊師之外,還擔任過戒場的講戒,「幾乎在每次戒場中,有白聖就有天乙,天乙在戒場所扮演的角色也從生澀的引贊、口譯,漸次而能代白聖講戒(如民國六十五年負責講《梵網經》的白聖有事必須離開戒場,就由天乙代講兩天)」戒場的經曆,培養了她在佛學上的成長與歷練,塑造了他後來的弘法能力。正如時人所說:

  雖然天乙也親近白聖修學,但她一生不似白聖致力於開辦佛學院,或在佛學院授課,而是走通俗演講或講經的路線。以四十九年天乙在台北市真聖堂講《地藏經》為例,那時她每晚七點半至九點半,以台語發音作為期五十天的講解。依據報導,當時每晚前往聽講者,不下四、五百人。

  從上述的資料可以看到,天乙法師弘法的場面,在當時整個佛教弘法市場都還掌握於比丘中的背景下,女性只能擔任協助或翻譯的隱性角色,天乙法師弘法親近過慈航法師與白聖法師,她的通俗演講曾經受到慈航法師的影響,而她的人脈則是建立於白聖法師,其之所以能夠崛起,也因為戒場不脫離白聖法師,故「早在民國五十年,白聖第一次在台灣傳法,即以天乙為第一位女眾法子。」

  天乙法師的一生全力投入的兩大志業:「戒場參與」及「寺院經營」,從三十四歲住持半天岩漿雲寺開始,到57歲往生,英年早逝,令人感到婉惜。但是她給人們留下的則是臺灣比丘尼的才幹與見識,戒場自古以來都屬於比丘掌控之中,女性只能在戒場裏面所一些輔助的工作,不能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規律在臺灣被打破了,女性能夠在戒場上引贊與說戒,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挑戰與轉折,天乙法師的成就足以在比丘尼史上留下一筆,也為後世建立了榜樣。

  四、解嚴後至現在

  西元1987年7月臺灣政府發布解除戒嚴令,台灣地區開始發生變化,佛教也伴隨著戒嚴令的解除,有了新的發展,佛學院陸續創辦,信徒大量增加,道場增建不少,講經法會場場客滿,佛教刊物創刊不止,弘法人才得以培養,特別是各種社團紛紛成立,弘法的方式已經不再侷限於講經大會,利用廣播、電視等電子多媒體傳教,臺灣佛教市場呈現了活躍的生命,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附佛的新興宗教組織乘機而出。而促成臺灣佛教的大發展這一局面,除了來自大陸老一輩的僧人努力為之之外,其中也與在臺灣成長起來的比丘尼的貢獻有重要的關係,她們的工作與影響,給臺灣佛教界注入了一股新風,也在整個社會樹立了佛教的正面形象。

  (一)證嚴法師

  證嚴法師是臺灣佛教迅速崛起時期中出現的最著名的一位比丘尼師。1937年,證嚴法師出生於台中清水,幼年因承嗣給叔父母而移居豐原鎮。1960年,養父猝逝,使她哀痛難平,開啟了她在佛門修行的艱辛生涯。1961年,她與慈雲寺的法師相偕出走,隨緣至臺東鹿野,過著挑水吃野菜的苦修生活,其間遇到許多阻礙和挫折,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普門寺落腳。1963年2月,證嚴法師皈依印順導師,賜名「證嚴」,並在台北臨濟寺受具足戒。

  擁有愛心的證嚴法師有一次逢遇一位豐濱鄉原住民婦女流產,四位年輕的族人抬著她,走了整整八小時的山路到醫院,但因繳不起保證金八千元,醫院竟然拒收,於是又被抬回去。這讓證嚴法師體會到,貧瘠的東部缺乏醫療,更缺少人世間的互相關懷,心中一直掛著這婦女的生死,於是證嚴法師立志要把佛法的精神化為實際行動,身體力行開始從事佛教的慈善事業!

  證嚴法師在臺灣成立了現在享有聲譽很高的慈濟會,並把慈濟會發展到世界各地。慈濟會的起源於原著民婦女子的一攤血事件,但是其發展,卻是受到了女性的支持而壯大的。證嚴法師發起婦女每日拿出五毛錢獻有愛心的運動,以點點滴的積累開始,終匯成滔滔大海,於在1966年在花蓮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簡稱「慈濟功德會」。1980年比政府核准「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立案,「慈濟功德會」改稱為「慈濟基金會」。

  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會的理念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即慈善、醫療開創了病患「免保證金制度」(目前台灣已有五間醫院)、教育(設有小學、中學、大學及技術學院)、人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電視台、經典雜誌、檀施會、慈濟月刊、外語期刊)、國際賑災(如援助川緬)、骨髓捐贈(慈濟骨髓資料庫)、社區志工(慈濟各分支會所)、環保(如慈濟環保教育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不難看出,慈濟會是一個嚴密的佛教組織,它的成功除了依靠先進的理念之外,還與它的高效組織性,以及市場佔有率有重要的關係。

  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便是從慈善濟貧開始。目前慈濟的慈善志業有: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證嚴法師說慈就是『與樂』;濟就是『拔苦』。「慈善是人類希望、醫療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會希望、人文是心靈希望。」慈濟會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項工作,既是慈濟志業發展的方向,也代表了未來佛教界將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以慈善在社會的影響,讓人們把愛心釋放出來,慈善事業也就傾向於跨越宗教色彩,廣推到世界各地。

  證嚴法師因為成就很大,獲獎亦多,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選為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證嚴法師獲選是臺灣比丘尼的驕傲,表明臺灣比丘尼的貢獻已經得到世界的承認,女性佛教出家人並不亞於男性出家人,同樣可以做成驚世的大事。

  (二)昭慧法師

  佛教研究者邱敏捷觀察昭慧法師學佛二十年的心路,曾有過這樣的一番描:「由於從事社會運動,昭慧法師認為佛教徒應該把對眾生的悲憫,從『個人行善』凝聚成『公共意識』,由少數人的覺知,到多數的了解與實踐,從而『立法』完成,成為社會『法律』,為大家所遵守,發揮宗教的智慧與力量,使佛教不再只是個人的『自修』而已。

  臺灣第三屆「社運風雲人物」選拔,得獎者為釋昭慧法師,足以表明昭慧法師在臺灣佛教與整個社會的影響力。法師成立的護教組織,讓世人改變其動輒侮慢僧尼、曲解佛法的偏頗做法。1994年,昭慧法師抗議剷除公園中的觀音聖像而掀起了「靜坐絕食護觀音運動」。1999年,推動了「佛誕放假」的全國性大規模運動,因而改變了台灣數十年來「只有耶誕單獨放假」的政治生態。2000年。

  昭慧法師是一位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有膽有識的比丘尼,也是一位博學多闻,讀萬卷書,知識淵博的女性學者,她在臺灣不僅是佛教界的女性代表,也是學術界傑出的女性教授。又由於她近年來一直領導和發起臺灣各種社會運動,故她也是臺灣地區社會名流,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被稱為「橫跨三界」的大師。昭慧法師曾經總結過自己的道路,說在社會運動方面,1989年,我開始越過佛教領域,第一次廁入社會關懷的事業,從此,人權、環保、動物解放、反賭馬、反賭博合法化……,一系列的社會運動,衝撞著既有的法規體制與思想觀念。凡此種種,往往集有志之士的「共願」,而轉化或減除了深重的「共業」。也因為上述經歷,我曾被佛教友人笑稱是「橫跨三界」(學術界、教育界與社運界)。此中,教理的研究與實踐,依然是精神力量的源頭活水。昭慧法師於佛教、於社會的貢獻是廣泛的,這裏僅擷取她在社會領域所做的貢獻,略作介紹:

  動物關懷面向,1992年台灣民間出現「挫魚」的營業場所,釣魚者以無餌釣鉤拋甩到魚池拉扯,把魚戳得遍體鱗傷,以此來尋求剌激。昭慧法師依據佛法「依佛法以觀,「護生」所護的範疇,是一切「有情」(眾生)的理念,對這一無聊且傷害生靈的活動給予了強烈譴責。她指出我們應該“尊重每一「有情」的需要,而不是來自於尊重「人」的需要。「有情」,是所有「護生」規範的受惠者。因為只有有情,才有情識與情愛,對於自體的生命,才有趨樂避苦、趨生畏死的本能。為了尊重這種動物本能,所以避免傷殺惱害他們。」昭慧法師秉著護生的精神發起「反挫魚運動」,在各宗教、藝文界及媒體的支持下獲得全國迴響, 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順應民意,指示嚴格取締挫魚業,在多方壓力下,挫魚風潮方告平息。昭慧法師通過這件事情,有感於生命關懷的重要性,於1993年成立了關懷生命協會,迄今已逾20載,致力於推動動物保護立法推動、行政監督、議題倡議及教育宣導,得到愛護動物的活動與成果不計其數,關懷生命協會規定,昭慧法師只能擔任兩屆的理事長,雖然她已不再擔任此職,但是她愛心不減,對關懷生命的付出不餘遺力。

  所謂「小賭怡情,大賭亂性」,賭博所衍生出的問題,不只是個人,甚至禍留家人。臺灣政府自從推出離島賭博合法案後,一直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的詬責。昭慧法師作為佛教界的代表,主動出面召集「反賭博合法化聯盟」,致力於禁賭事業的推動與發展。1987年12月21日,推動反賭博活動已經長達二十多年,從反賭場、反賽馬、反彩券等一直到反對賭博合法化,每次活動昭慧法師積極參與,她跨越了宗教界、學界、社運界幾大團體,聯合各界人士一起成立反賭博合法化聯盟,宣讀反賭宣言,面見政府領導,召開記者會,引導群眾走上街頭抗議、舉行上街演話劇等一系列的活動,最終迫使政府舉行澎湖賭博公投,同意票13,397、 反對票17,359投票,反賭運動取得成功。

  臺灣比丘尼的成功,必然會关注到比丘尼在教內外的社會地位。昭慧法師和許多台灣尼眾關切的是比丘尼不滿足於現代臺灣佛教現狀,她們認為佛教中男女平等的先天權利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例如殿堂與活動,通常要求男性在前,女性在後,拍照男性在先或座,女性在後或立,僧團中的僧侶這樣的現象更是明顯,昭慧法師指出「性別秩序的出現,是將性別歧視予以法制化的嚴重後果;性別秩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又將導致更為嚴重的性別歧視後果,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共業網絡。」2001年昭慧法師提出廢除八敬法,雖然這件事情佛教界中仍然存疑者不少,但是昭慧法師主張維護女性佛教的權利與地位的態度,足以代表了當今臺灣佛教比丘尼在出家人中占大多數的現實反映,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的深思。未來的臺灣社會,佛教仍然要發生重要的影響,現代觀念也在不斷地對佛教提出挑戰,現在比丘尼也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與信眾的須求,不斷地去適應人們的想法,例如同性戀問題一直是從西方到中國都存在的一個深層次倫理衝突,最近昭慧法師主持同事婚禮,此事被國際各界人士所重視。昭慧法師的理念來自於「異性戀或同性戀都是「無明」,較容易缺乏智慧去面對;也因為兩者本質相同,責備同性戀邪惡、罪惡,而認為異性戀是神聖、良善,這種觀點在佛法上沒有根據。」國際入世佛教協會會長Ajarn Sulak請求昭慧法師擔任「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導師,INEB的導師都是比丘眾,昭慧法師成為是第一位比丘尼眾的導師,這在過去也是沒有的現象,所以照慧法師的所為,讓INEB性別平等的理念更為彰顯。

  昭慧法師是臺灣佛教年輕一代的傑出人物,是比丘尼的代表。她在當代臺灣佛教發展中,用所學到的知識與學者的睿智,開闢了臺灣佛教另一個方面,新生代的佛教在臺灣已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佛教不再是遠離世間,不食人間香火的出世間宗教,新一代的比丘尼用她們的信仰,接受了新的理念,並把這些付諸於實踐,開創了臺灣佛教的又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五、結 語

  釋迦牟尼創教之始,就反對婆羅門教不平等,提出眾生平等之說,為此他受到的當時下層人士的歡迎,也得到了一端業階層人士的關注。但是限於當時社會的現實,要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現實的,所以印度不平等的社會種姓制度必然會影響到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同樣也是男女不平等制度的國家,在過去的社會裏面,在中國佛教裏也顯示了男女不平等的現實。但是到了現在的社會,男女平等的權利與義務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漠視這個現實是不可能的。臺灣佛教比丘尼對佛教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果臺灣佛教沒有女性比丘尼的參與,我們不能想像臺灣佛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從天乙法師、如學法師到證嚴法師和昭慧法師,筆者只是這裏勾勒出臺灣佛教比丘尼所做的貢獻,在臺灣現在有上萬的比丘尼,她們幾人只是臺灣佛教的一個縮影,但是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有典範的效果。百年臺灣佛教比丘尼的努力,無不說明在當代社會裏,巾幗不讓須眉,比丘能做到的事情,比丘尼也能做到,而且會做的更好,總之,臺灣的比丘尼現象具有典範的意義,讓歷史說話,讓事實證明,我相信今後其它地區的佛教也會面對這樣的現實。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