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帐号:
  • 密码:
  • 注册

站内搜索
  • 起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关 健 字:

黄家章:佛诞节与香港的佛寺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启示返回

2014-03-08 14:40:30 来源:弘法寺 浏览量:7915
导读:

香港主权回归后,佛诞日被列为法定的公众假日,极大地提高了佛教信仰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宗教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主。香港佛诞节与佛寺教堂构成了一种成熟理性的宗教生态,促成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其中的启示可圈可点。

  在历史上,当宗教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思潮与社会文化主流后,宗教节日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节日中,以诸佛菩萨诞为重,其中又以佛诞节为最重。

  一、历史与当代的佛诞节

  佛诞即释迦牟尼佛诞生,是佛教史的大事,佛诞节是北传佛教纪念和庆祝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节日,自然也成为了全球佛教徒的节日。佛诞节又称浴佛节、龙华会、华严会等。中国佛教徒纪念佛诞,始于东汉末年。到了唐朝,佛诞节成为官方正式承认的节日。在中古时期,佛诞节已经由一个单纯的佛门宗教节日,逐渐普及到整个社会,成为民间的重大盛节之一,节日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祝庆活动,“已经成为一次全民参与的、盛大的、欢乐愉快的游行活动。”

  在当代,庆祝佛诞节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亚,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蒙古、越南、香港及澳门等。在海峡两岸四地中,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都将佛诞节与圣诞节都确定为公众假日。其中,香港及澳门将佛诞列为公众假日,台湾虽有此节日但不是公众假日。

  佛、道、儒三教是中国宗教与文化的三座巍峨的高峰,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直接对应了人生在世的三大需求,即心灵求安顿,身体求健康,社会求安稳。就历史经验来看,三教的存世,就联合体方面言,有利于达致社会的和谐;就个体方面言,有利于达致人生的幸福。佛诞节、孔诞节等,因此而成为相关信仰传承与记忆的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二、香港的佛诞节

  在各国各地区的佛诞节中,香港佛诞节尤其值得一提: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以觉光法师为首的香港佛教徒历经此前数十年的积极推动与极力倡议,1998年成功争取佛诞日为公众假日,被香港立法会与政府确定为香港的公众放假日,与港英当局治理香港时已经确认为公众假日的圣诞节一样,佛诞节与圣诞节成为了香港社会中两个源自宗教传统的公众假日,同证东方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在香港区域内,具有同样值得尊崇的智慧与信仰。佛诞节成为公众放假日,极大地提高了佛教信仰和中国传统节日在香港的影响,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自信与自主。

  (一)香港的佛教历史与现状

  已知的香港佛教历史,始自南北朝时期(公元428年前后)杯渡禅师到香港弘扬传播佛教,遗址在今新界屯门的青山和灵渡山。

  自唐代以来,净土、禅宗、天台、密宗、法相宗等中国佛教诸宗,先后在香港落地传承,经历了禅净合流之后,弥陀净土信仰成为了佛教信仰的主流。

  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开始由英国政府统治,实行自由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宗教政策上充分自由化,政治上对宗教宽容,政教关系融洽,以佛教为主要代表的宗教信仰得以自然地普及和发展。

  20世纪 20 年代,内地的战乱不息,虚云、太虚等高僧相继来到香港弘扬汉传的大乘佛法,极大地促进了香港佛教的发展;高鹤年居士曾参访香港屯门的杯渡山和大屿山,寻访佛寺道友,隐居修持。到1940年,香港已经有佛教寺庙上百座,僧侣100多人,信徒10余万人。1941年香港被日本占领后,强行推行日本系佛教,内地系佛教发展受到遏制。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内地大量佛教僧人来港,被称为“僧尼南迁”时期。在这一时期,香港人口迅速膨胀,佛教信徒大量增加,寺院纷纷建立。

  关于香港佛教的人数,不同时期、不同调查统计的数字有不同。

  1997年初,有学者撰文指出:当时的香港人(主要是中国人)大都信仰佛教,据有关统计,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共有各类佛教社会团体200多个,僧侣约400名,尼众近3000名,正式版依的佛教徒约60——70万众,加上许多在家信仰佛教但未皈依的居士式的信仰者,总共占香港总人口600万的70%,蔚为大观。

  佛诞节定为香港的公众假期之后,直接促使香港信仰佛教的人数直线上升。据2005年的另一项不完全统计数字,香港佛教已经约有百多万信众。如果包括东方传统的道教、孔教等宗教的善信,则超越二百万人以上,这是香港东方宗教的特色。

  综合以上的两项统计数字,可肯定的是香港已有百万人以上的佛教信众。

  关于香港佛教寺院及佛教社团,1999年的一项统计结果如下:佛教机构25所,主要有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等,其余大多数是学会,如菩提学会、法住学会等。寺院道场242所,包括寺、庵、禅院、兰若、园、苑、精舍、讲堂、莲社等。佛教学校40所,其中中学有17所,还有能仁书院以及小学、幼稚园等。佛教文化、慈善事业机构51所,包括大学学生会的佛学会、各种基金会、佛教图书馆、出版社、杂志社、文化馆、资讯中心等,还有医院、坟场、青年康乐营、安老院等,其中安老院约有10所,如宝静安老院、李嘉诚护理安老院、沈马慧英护理安老院等等。上述的佛教学校是社会性的私立学校,并非宗教性的佛学院,其办学经费主要由佛教徒募集。佛教文化、慈善事业机构中,前者从事有关佛教的文化活动,后者则是佛教界所主持的社会救济机构,两者的经费来源也主要由佛教徒募集。佛教学校和佛教慈善事业机构凡纳入香港政府规划的,在资金不足时也由政府给予财力支持。

  由上可见,佛教在当代的香港社会,有着广泛的信众基础,佛教人士与团体在关怀社会、净化人心和利益群生这三方面所做的工作与贡献,在香港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

  (二)佛诞节在香港为什么能成为公众假日?

  1997年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之后,进入了“港人治港”的全新时期。香港特区政府与新一届立法会成立后,依法确立了佛诞节为香港的公众假日。这对于百万香港的佛教信徒而言,是一件众望所归的大喜事。1999年,是佛诞节成为公众公众假日的第一年,佛诞节时,香港佛教联合会在香港体育馆举行佛牙舍利瞻礼盛会,吸引了30多万人参加。对此,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老居士有以下的自述:

  今天我能以九十三岁的老龄又亲送佛牙到祖国的香港巡礼,与全体港胞及国际友人广结佛缘,盛世盛典,感到格外亲切,荣幸。这种福德因缘是我和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和香港佛教界及与会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大家的心光和佛陀的智慧和平之光相印相契融汇感应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精神在佛事活动和佛教文化中的生动体现,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的。

  其后,每年佛诞节都会在九龙红磡体育馆举行庆祝盛会,每次均有近万信众参加皈依法会。香港政府内不少高官都是佛教徒,首届特首董建华、首届特区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等都是信佛甚笃的,多次应邀出席佛诞节的佛教盛会。

  在现代化大都会的香港,佛诞节在香港为什么能成为公众假日?

  海内外的各界人士,对此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有各自的解说。以下拣择来自香港佛教界、香港政府和国内学者在不同年代的三种说法,可一窥各界从社会与义理上对香港佛诞节、浴佛仪式和佛教的理性多面观。

  其一来自佛教界。身为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香海正觉莲社社长和香港佛教领袖的觉光法师,对于佛陀、佛法、佛诞节的浴佛仪式和佛教精神,有如下的诠释:

  今天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诞辰,固然是一个大喜而又吉祥的日子,并且也可以说得是本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因为香港开埠以来,在今天第一次实施了佛诞公众假期,这是香港近百万佛教正信徒,期望了多年,到今天正式得到实现。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已定的五月卫塞节假期一样,我们希望这佛诞公众假期,使佛教人仕们在信、解、行、证上更加奋励精进,非佛教人仕们,亦可籍此对佛教的慈悲、平等,能有所认识,存异求同,互相尊重,促进互存互济,彼此友好的关系,更进而净化人心、启导去恶向善,息灭怨恨纷争,共同生活在美好而宁和的社会、国度、以至世界中。

  香港佛教自宋代开始生根,民间流传,信仰至众。跟随年月发展,到今天在佛教大德们的努力下,建立了不少的弘法利生道场,也从出入世间法,致力多元化的诸如教育、医疗、安老、青年、济助善业,而佛诞公众假期也是着重于励志反思,自省其身,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希望世人能了解。

  其二来自作为社会守夜人的香港政府。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的曾德成先生,在出席2008年佛诞节的浴佛仪式时,对佛教、佛法的社会作用和浴佛仪式的意义,陈述了以下看法: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涵盖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多个范畴,对社会的风尚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浴佛仪式不但是为了纪念佛陀慈悲济世、普渡众生的精神,更希望藉浴佛功德除去人们心中的固执、贪欲、偏见等烦恼,令身心清凉自在,觉世导民,故此浴佛的意义,在现今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佛法能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对促进社会祥和安定,有很积极的作用。

  其三来自国内的佛学研究学术界。2012年佛诞节时,香港佛教界恭迎当今全球范围内已知仅存的一枚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到港,供大众瞻礼,有此盛举,香港也就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迎请供奉过三大佛教至高圣物即佛牙、佛指及佛顶骨舍利的城市。在佛教徒看来,佛顶骨舍利象征着佛教至高无上的智慧,是智慧如海的象征,瞻礼佛舍利即如同见佛。在佛顶骨舍利莅临香港前,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赖永海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结合佛教历史与义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指出:

  对佛顶骨舍利的崇拜,从深层次来讲,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拜,说到底就是对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的崇拜。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宗教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是人的能力与愿望矛盾的产物,只要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所有愿望,换句话说,只要人类还处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存在就是必然的。在现当代,应该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大力发掘宗教中优秀的文化、思想资源,让它服务于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例如,佛教中有许多关于修身、治心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化解心结、调整心态、提升心境,从而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实现和谐的身心是非常有用的,应该大力加以发掘和弘扬。只有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了,才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然后才有社会的和谐。

  如果就信仰层面说,佛教倡导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正信的人,最基本的一个作用是能自我约束。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准则,假若一个人“无法无天”,法也不信,天也不信,那是非常可怕的。现当代人间佛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学佛、信仰与做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太虚大师有个偈句说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正信不仅仅停留在自我约束方面,而且对于人格的提升、心境的提升,可以发挥很大、很好的作用。

  从以上源自高僧、政府官员和学者的阐述与诠释中,至少蕴涵了以下三方面的道理:

  其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到今天,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是时代的需要。

  其二,就信仰的层面言,佛法为迷失的众生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道,佛教信众因此而得以去妄离执,离苦得乐。对于信仰佛教的个人而言,佛法能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其中的许多修身、治心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信仰者化解心结、调整心态、提升心境和提升人格,从而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实现和谐的身心。佛教倡导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社会都是一种福音,有佛教正信的人,能自律、自我约束,进一步,正信对于人格的提升、心境的提升,可以发挥很大、很好的作用。惟有个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了,才会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然后才会有社会的和谐。

  其三,对于香港社会而言,佛陀所倡导的同情、包容与和平精神,有利于社会各方认同和尊重现代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念,有利于维护着香港社会的祥和安定、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的局面,未来会为香港进一步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可见,佛诞节能在香港成为公众放假日,并不是一项因香港主权在1997年回归祖国而突然从天而降的结果,而是香港悠久佛教历史发展结下的硕果,是香港文化、东西方文化汇合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聚的时刻结出的硕果。在香港,正因为佛教根植于社区,根植于成熟的公民社会,佛法值得大力发掘和弘扬的理念也就可以成为社会共识,佛诞节也才能在香港成为公众假日。

  还有必要一提的是,在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和佛诞节成为香港公众假日之前之后的邻近时段,由中国航天科技部设计和制作天坛大佛,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书写的《心经》简林(这也是人世间的第一个《<心经>简林》),先后在香港大屿山落成,供来自全球的佛教徒与广大游客瞻礼,这使大屿山成为了在香港地区展示佛教智慧、促进佛教信仰的一座新高峰。

  (三)佛诞吉祥!

  在每年一度的佛诞节,“佛诞吉祥”在香港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问候祝福语。

  200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为庆祝佛诞成为香港公众假期10周年,特别邀请顾家辉作曲、林夕填词,写就了佛诞节的主题曲,曲名就叫《佛诞吉祥》,由谭咏麟、曾志伟、张学友、容祖儿和陈奕迅等著名歌星共同演唱,为佛教徒和全港市民送上良好祝愿,希望此歌能够传颂万家,点亮每个人的心灯。

  该曲自此成为其后每年香港佛诞节的主题歌,歌词如下:

  莲花开处/皇子出世/人间发愿渡众生/功德不见底

  梵音飘处/佛光生辉/慈悲化尽俗世火/苦海得舟济

  未惧挂碍未了空/自在觉悟能度世/何愁红尘是镜花/释迦释出真谛

  合什放下灭众苦/滴滴法露能净世/原来佛缘在寸心/不惊 不恐 不畏

  佛诞吉祥/佛诞吉祥/佛诞吉祥/佛诞吉祥

  莲花开处/佛祖出世/人间发愿渡众生/功德不见底

  梵音飘处/佛光生辉/慈悲化尽俗世火/苦海得舟济

  未惧挂碍未了空/自在觉悟能度世/何愁红尘是镜花/释迦释出真谛

  合什放下灭众苦/滴滴法露能净世/原来佛缘在寸心/不惊 不恐 不畏

  该曲的词曲与演唱,源自香港演艺界一流高手的手笔,更兼有佛教高僧与佛学专家把关,故全曲的词曲得以很好地表明了佛诞节的主题,既涉及了佛教的起源历史,道出了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可化尽俗世之火,佛法作为苦海中济民之舟的主题,佛学未惧挂碍未了空的智慧,最后以“不惊,不恐,不畏”为结尾词,以上皆源自佛教的经典与教义。如“未惧挂碍未了空”和“不恐”的词意,即源自唐玄奘翻译的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具体源自该经的“心无挂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字句,歌词的文字作了灵活变通而又不违佛经本意。佛诞节宣示了佛教信仰能给香港带来和平的祝福,“不惊,不恐,不畏”的品格,不断给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增辉添光,不断培植着社区与人群中的正能量。

  (四)香港佛诞节是成熟的现代社会中的公众节日

  还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佛诞节是佛教徒的节日,也是成熟的现代社会中的公众节日。佛诞节的相关活动主要由香港佛教联合会来组织,由佛教居士和热心于公益与慈善的各界社会人士、机构和企业等襄助。这从2012年香港佛诞节是举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暨香港佛教界迎请佛顶骨舍利瞻礼祈福大会》的护法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就可见一斑。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如下:

  护法委员会主席:

  长江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李嘉诚先生

  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钊居士

  意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佩璇居士

  护法委员会副主席:

  香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孙西先生

  经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先生

  澳门霍英东基金会 霍震宇先生

  凯富石油集团主席 许智明博士

  加多宝集团董事长 陈鸿道先生

  富豪酒店集团 罗宝文小姐

  护法委员会委员:

  四洲集团主席戴德丰居士

  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Karmapa Khyenno Foundation Ltd.

  西樵山宝峰寺

  华严莲社

  曾宪梓先生(等)

  这些佛教居士和热心于公益与慈善的各界社会人士、机构和企业等的积极尽心参与,使得佛诞节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举行,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表明在香港,佛诞节已经成为了成熟的现代社会中的公众节日。

  三、香港:有佛诞节、圣诞节和寺观教堂的市场经济

  在全球当代的众多国家与地区中,同时将佛诞与圣诞都定为公众法定节假日的,香港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多见的。这两个法定节假日并存的独特境况,充分表明在过去和现在,基督教与佛教的信仰与智慧,对于香港成长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东方之珠,无疑提供了正向、积极、内敛和厚积薄发的精神能量。

  香港位于南中国珠三角之尖端,自百年前开埠至今,由一个人口不过万的小渔港,发展到了七百多万的人口,通过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以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率先成为了经济发达的区域,成为了海峡两岸四地中经济最繁荣、社会最安定的大都会城市之一。在过去十多年里国际机构的各种评选中,作为独立的经济体,香港至今始终保持着作为全球最自由、最开放地区和最开放经济实体的排名之冠,以符合世界发展潮流趋向的核心价值观立世,始终保持着作为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

  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实体,香港崇尚完全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已经成为了市场法则,依法赚取合理利润是天经地义的。唯因市场竞争激烈,对于相当部分的香港人而言,发展不易,对于少部分人而言,连生存亦属不易,极少数人为了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危害他人的利益,同样成为了扰乱社会安宁和谐的危险因素。如果社会运转仅单一地依靠市场法则来运行,人就会成为单一的经济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与纯粹功利主义,难免就会成为人的终极取向,这绝非香港社会的福音。

  香港之所以能成长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实体,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成功运作,一方面离不开较为完善的法制和执行到位、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治。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成熟理性的宗教生态,今天的香港,不仅是世界的金融、航运和信息中心,宗教生态同样十分发达,在香港这片被称为弹丸之地的土地上,各种宗教的寺观教堂众多。以佛教为例,有的寺院就设在高楼大夏的楼层中间,规模很小,甚至只有一、两间房子。较著名的寺庙有观宗寺、西方寺、宝莲禅寺、东普陀、福慧寺等等。其中的不少寺院,与内地佛教有直接的师承渊源关系,如鹿野苑,是南京栖霞寺在香港的下院;东普陀,因与浙江的普陀寺布局相仿而得名。

  在这种生态中,通过天长日久没有中断的教育与熏陶,佛教、基督教、孔教、道教等宗教伦理中的某些精髓,如行善积德、仁爱、谦逊、宽恕、平等、和平、博爱、孝悌、自由等观念,通过遍布香港的寺观教堂,通过佛诞节、圣诞节,通过各种宗教的教育与慈善活动,通过各种宗教的经典文章和弘教布道,已经逐渐成为了不少香港人精神生活中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偏差,部分人心的躁动,因此不断得到调节和调适。宗教的劝善与行善,在香港社会起到了维系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有利于人心、社区和社会的和谐,不断促使社区生活更祥和。在香港的社会事务中,为落实社会关怀,宗教人士可以主动地扮演类似传统社会的“祭司”角色。典型例子之一,是在1999年及2001年间,香港曾两度爆发禽流感事件,为了防止疾病蔓延,两害相权取其轻,香港政府不得不采取大规模的杀鸡、鹅、鸭等禽畜的行动。对此,香港的佛教界人士便依据佛教的教理与仪轨,为此举行功德法事,超度这些鸡、鹅、鸭等生灵的亡魂,以此化解大批量杀生所带来的怨气,祈求香港社会化戾气为祥和,相应举动对于香港人尤其是佛教信徒的心理,产生了相应的安定效果与教化作用。

  比法制更根本的是人心,比法律的自律更重要的是自律。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成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更离不开作为理性社会人的良善人心与高度自觉的自律,充分表明着自由绝不是意味着可以无自律、无法无天和为所欲为。相反,自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自律、遵守法纪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能强施于人,“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相信个人的尊严,相信根据他自己的意志来尽量发挥他的能力和机会,只要他不妨碍别人进行同样的活动的话。”自由人是自律者,包括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所蕴涵的理性、智慧与伦理为此提供了信仰与信念,这在当代香港,显然有助于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得以更加有序循规地运行。

  香港的成功离不开市场经济,香港发达的宗教生态同样离不开市场经济。就佛教而言,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香港佛教的弘法,就和实业发展有着天然而密切的结合,融合了民以食为天的需求与汉传佛教提倡护生素食的理念,当时香港的佛教实业大多与饮食业有关,多是素莱馆,有名的企业有蟠桃天、卫乐园、小抵园等。佛教徒藉此一举数得,既满足了顾客们最基本的饮食乃至美食之需,又为自己的企业与员工找到了谋生之路,同时还在社区弘扬了佛法护生与珍惜生命的诚善,调整了顾客们的饮食倾向与精神心态,形成了一股集商业、素食、讲经和弘法于一体的风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香港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有佛诞节、圣诞节和寺观教堂的成功的市场经济。佛诞节、圣诞节存在于这个城市的年度时间谱系之中,寺观教堂存在于城市的空间谱系中。

  一年一度的佛诞节到来时,对于佛教徒而言,该日子就不同于其它庸常的日子。宗教节日对于宗教徒而言,是具有神圣性的日子,是必须重点认识或重温有关信仰、信念与道德准则的日子,是自我检点的日子,是要具体去践履宗教的世俗关怀并最终旨归终极关怀的日子,一年一度,这些日子在人生几何的现世此岸岁月中,也就显得尤为宝贵。

  文化是以文通过心田来化人,如春风雨露滋润大地一般。传统的节日,每每是以节庆所蕴涵的文化乃至智慧来感化民众,通过一年一度的不断重复,产生不断累积叠加的正向社会效应,典型如我们成人对于生死、对于历史的感性认识,逐渐建树的直面生死与慎终追远的理性意识,其中的相当多成分,就是在自己经历的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的增多中,不断地得以拓展与深化。

  从社会功效上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佛教的信仰与智慧,就入世层面言,要求做人要积德行善,有助于维系世道人心;就出世层面言,导人以宗教信仰来直面生老病死,向死而生。其中,以弥陀净土信仰为主流的中国佛教,在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和完善个人道德构建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与现实优势。这些,对于香港成长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东方之珠,无疑提供了并继续提供着积极、内敛、厚积薄发而正向的信仰与精神正能量。

  四、香港佛诞节带来的启示

  在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体系中,诸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系统化、理论化尤其是智慧化的宗教,以普泛的社会关怀和各自独特的终极关怀直契人心,已经成为了不同文化与文明体系中最核心的构成之一,并成为了人类文化与文明中的最核质部分之一。文化与宗教看似都是多元化的,进一步将文化与宗教相比较来看,文化的外延更大,从穿衣饮食到仁义礼智信都有文化;宗教的内涵更丰富,外延就小了。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如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文化如分子,智慧化宗教所带出的信仰、信念及其所支持的核心价值观如分母,社会如果没有这些分母作基础,分母趋近于零或就是零,分子是被除数,分母则是除数,那拥有再多的分子也没有意义,群体的人就易沦落为一盘没有灵魂的散沙,自私、暴戾而又混乱;个体的人则不易做到自律慎独,随波逐浪乃至同流合污就会成为常态。这些分母决定了个人与社会的底线之所在,当佛诞节、圣诞节在香港成为公众假日,意味着佛陀与基督的伦理与智慧,如佛陀提倡的护生观,摩西十诫,已经成为香港社会与香港人接纳或宽容的共识,它们构成了香港社会与文明的底线,有底线,人与人之间不仅会有最基本的信任,而且能把这种信任不断升华,小爱化为大爱与博爱。

  瑞士学者的研究指出,信仰宗教和幸福之间有一种积极的关系,但是这种效应也不是非常大。宗教能够提高幸福的水平,可能涉及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堂参与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失去其他形式支持的人来说,诸如老年人和鳏寡者,宗教活动以及他们感受到的那种共融与交谈(communion)能够给他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替代式的安慰。二是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解释性框架”(interpretative framework),这种框架能够为生活输入意义与目标。这种与上帝的亲密感受以及对来世的信仰都能给人提供一种存在确定性(existential certainty),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三是信仰宗教的人们能更好地面对那些不利情形。当某个不幸事件被认为是上帝的意旨时,那么这个不幸事件就能更容易被克服。四是从整体上来说,教会成员具有较好的健康,主要是因为他们行为妥当:他们喝酒少、抽烟少、滥交的性行为少。因此,他们会活得更长。瑞士学者还指出,也许这里面也有反向的因果关系:越是幸福的人越虔诚。在那些宗教扮演重要社会角色以及进教堂被视为积极价值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情况越发明显。

  还有研究者指出,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幸福感会高一些。人们经常讨论到的不丹王国,大部分人都信佛教,有听天由命的观念,因而幸福感比较高。根据美国学者的一个研究,不管你信哪个教,幸福感比不信教的人高一些,因为比较宿命一些,所以幸福感高一些。他们与倾向积极进取的世俗文化是不一样的。

  被称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有佛诞节、圣诞节,有很多的寺观教堂,有着高度成熟的宗教生态,显然属于宗教扮演着重要社会角色、人们进寺观教堂被视为有积极价值的地区。在香港的杜会生活和社会构架中,在香港过去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在总体起到了一种向上提升精气神、积极导引市民良善行为的作用。佛陀与基督精神,至少在以下方面为香港精神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诚信守法的意识,成就世界最好的法治社会,成就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宽容、包容的全球意识,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胸怀;自律精神和谦和务实的做作为,在法治社会与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大家和气生财,互助互爱;天人和谐、注重环境保护的意识,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环保事业最终有利于民生,有利于民生的福祉;以变应变的意识,不仅是与时俱进,更是敢于创新,等等。

  香港的成功,是东方文明、英美制度与市场经济在东北亚地区的成功嫁接所决定的。制度如此,沐浴在欧风美雨中的香港文化,也不例外,节庆文化中的宗教节日,在英国人治港时,自然是圣诞节先拔头筹。香港作为中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汇地,现在的香港股市,每个交易日的行情,主要受两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刚刚闭市不久的美国股市的行情,另一方面是稍迟开市的中国深沪股市的行情,更具体地说,香港股市的上午行情是由昨晚今晨的美国股市行情所决定的,下午行情是由上午开市的深沪股市行情所决定的。跟这个境况相似的是,圣诞节源自西方宗教与西方文化,佛诞节则源自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圣诞节与佛诞节得以在香港并立,表明的正是融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于一城的香港特色,香港因此在全世界是独特的。

  从信仰、智慧与文化的不同角度看,香港将佛诞节与圣诞节一样设立为公众假日之举,意义重大且必将影响深远。在信仰上,表明了香港市民对于“轴心时代”所确立的三大文明尊崇;在智慧上,表明了香港市民对基督文明与佛陀文明的认同;文化上,则体现出了香港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内在自信。圣诞节与佛诞节并立,显现出香港文化的包容,反过来,这又进一步促进并显现出香港社会之信仰与文化的和谐生态。

  数十年前,虚云法师到香港传法,留有《在香港众善信设会讲经念佛有感》的诗偈,此处或可借来阐述香港佛诞节的价值与意义。该诗云:

  欣逢万姓结良缘,带水拖泥驾铁船。

  涂毒鼓惊三界梦,吹毛拂剑百生冤。

  高悬明月开生面,另辟乾坤振法筵。

  有教堂、寺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无寺庙的市场经济,会有很大的区别,一言以蔽之,在有教堂、寺观的市场经济中生活者,在现世会有更多的自律,会有更多的作为,面对现实乃至面对死亡,他们会有对来世彼岸的幸福憧憬。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后指出:“专制制度可以不要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而自由的国家却不能如此。宗教,在他们所赞扬的共和制度下,比在他们所攻击的君主制度下更为需要,而在民主共和制度下,比在其他任何制度下尤为需要。”实行港人治港的香港地区需要智慧理性的宗教,佛诞节、圣诞节在香港的双节并立,香港经济体作为有寺观教堂的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其中自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有顺理合章的历史沿袭,其价值已经深惠于今天的香港社会。佛教、基督教等正教在香港社会得以正常传播,邪教的市场就被压缩;正信有市场,更多人就会告别迷信;社会上、家庭中多了一个拥有正信的佛教徒或基督教徒,社会就多了一个守法依规的市民,少了一个罪犯或准罪犯,多了一个追求和谐欢乐的佛化家庭或基督化家庭。

  香港主权回归后经新一届的香港立法会审议通过后,佛诞节才得以成为香港地区的公众假日,佛教在香港社会的传布正能量得以充分肯定,进而又反哺香港社会。传统宗教如何促进自由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和谐良性发展?对相关问题,香港提供了较好的答案。将佛诞节设定为公众节日,并不意味着宗教对社会的侵蚀,相反,这只是对宗教自古以来所有的社会伦理与信仰意义的集中认可与明确化,是对大众意识超越日日庸常生活的一种提升——用弘一法师的话说,是“人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的一种提升。

  香港是弹丸之地,却因历史风云的际会而发展成闻名遐迩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全球金融中心。香港现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不仅有法律与政治制度的保障,更有其独特的由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多元文化等基石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它们共同构成了香港独特的魅力与竞争力。佛诞节与圣诞节得以并列为公众假日,表明了道虽不尽同却可以并行不悖的多元宗教、多元文化观在香港的确立,这无疑是香港弥足珍贵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佛诞节里,香港市民都可以享受这个公众假日,非佛教信仰人士即使不参加佛诞节的各项活动,也可以在社区观察到佛教信众对众生所具有的那种慈悲情怀,多少可以体会到佛教的智慧,信教与非信教族群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这就进一步增强了香港文化的软实力。佛教智慧注入的这种软实力,不是使香港的竞争力变软,而是有助于香港社会的世道人心建设,香港市民对境内和境外人士的沟通变得更包容也更圆融,香港实力增长更趋变为包容性增长,香港社会也变得更祥和更具吸引力。在资本强权、地产强权和政府强权的香港社会,佛诞节、圣诞节所带来的正能量并不是空幻的,而是可以真正落实到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方方面面,所以,香港的奶粉更令消费者买得放心,香港的政府廉政得到举世的好评,香港的赋税低更有利于民生,等等。在这个社会,即使偶尔出现上梁不正的情况,也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的下梁也歪斜的不良后果,毕竟,有信仰有信念的人不是无知的梁。

  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作为宗教中的正教,佛教、基督教等始终能历久而弥新,作为培养和重塑社会道德理性的主要力量之一,通过倡导心存敬畏、真爱生命、诚实守信、自尊自律等道德观,倡导对弱者要有慈悲同情心,不断践履对社会社区的各种奉献,利乐有情庄严国土,这不仅落实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尊重,个人也可望自信并最终达成了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这也正是《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所指出的:

  我们知道,宗教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然而,宗教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或法律条款不能得到的东西: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途径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转变。……宗教的灵性力量可以提供一种基本的信赖感,一种意义的根基,终极的标准和精神的家园。

  香港社会因自由而繁荣,香港人因有信仰而自在,自由自在活在当下,更能赢得未来,个人与社会也获得了种种福报。从个体上看,香港人的人均寿命在全球首屈一指;个人的幸福感也较高;从整体上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5月19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排名,就和谐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论,最新前10名城市排名是: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青岛、威海、大连、厦门和宁波。就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论,最新前10名城市排名则是:香港、澳门、无锡、常州、珠海、苏州、威海、海口、镇江和中山。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等指标的衡量上,香港同样是独占鳌头。这些结果,显然跟香港社会的宗教文化氛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从长远而言,这还在深层次为构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提供着来自宗教智慧的支持,构成香港独有的文化软实力。

  有学者通过考察中美市场经济的差异,指出:“唯有信仰,市场经济才有灵魂。”这在香港社会中也可以得到验证。香港不乏寺堂庙观,香港有佛诞节与圣诞节,其中内蕴的意义,不仅有助于香港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还对内地的节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重建提供着一些很好而又亲和、传统而又智慧的启示,这些启示既富含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又能与世界潮流的浩荡取向并行不悖,值得我们现在和今后重视并借鉴之。这些启示内蕴的价值与意义,较之三十多年前香港市场经济曾给我们内地人带来的那些富有视觉尤其是心灵震撼的冲击波,作用或许同样巨大,对世道人心的影响也更加长远。

推荐阅读

弘法网 2005-2022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921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粤(2002)0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90号
主办单位:深圳市佛教协会 罗湖区佛教协会 深圳弘法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弘法寺
电话:0755-25179580        邮箱: nhfjwh@vip.163.com(南海佛教)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0755-25737095(客堂)